林靖格跨竹門檻 設計結合工藝說臺灣故事

林靖格期許臺灣的竹工藝設計說自己的故事,讓國際看見臺灣。(林靖格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格子設計的《節盤》在國內外深獲好評。(林靖格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我想借着竹子來講自己是從哪來,說自己的文化和故事。」從早期做工業設計,接觸和設計的都是大量生產的科技產品,到轉換跑道開發、設計竹工藝,創立「格子設計」,林靖格一腳踏進了竹的領域,雖也有搖頭感慨不好做的時候,卻仍相信竹工藝設計能成爲臺灣的強項,走上國際。

「科技產品是冰冷的,初接接竹工藝,能親手觸摸真實的材料,感受材料的反應,太美好了。」林靖格在自己因興趣所接觸的諸多工藝中,最後認爲竹子最能承載東方文化與故事,相較於西方多用玻璃、瓷器、金屬工藝做產品,林靖格認爲竹能表現東方不同的文化與思維,也是樂於自我挑戰的他想積極證明的:竹子可以很當代時尚。

然而竹工藝也是諸多工藝中門檻較高的一門,林靖格指出:「竹中空有節,並非等厚,不是正圓,加工的工序很複雜。」且竹的種類衆多,「從直徑0.5公分到50公分都有,處理方式也有保新、碳化等等。」林靖格猶記小時候總會在市場看到竹編的竹簍、竹籃,這項很日常的材料,卻也因爲習以爲常而被遺忘,但他堅信:「愈看不見的,愈是我們的文化根本。」

林靖格細數,竹有着生長快速、環保的優點,其實是當代居家生活的好選擇,但隨着限伐令,臺灣業者要取得竹材不易,加上工藝師多在中部,曾讓初挑戰竹工藝設計的林靖格疲於奔波,但也因爲他願意貼近材料,曾自己親自學習竹工藝,因此在設計上更能說服老師傅們跟着他嘗試創新。「愈是貼近材料,就愈理解材料的不受限。」林靖格相信若設計不出創新的作品,不是因爲材料受限,而是因爲設計還想像到材料的可能性。

「竹是有個性的」林靖格指出,竹是既有韌性又有彈性,「似草似木」的材料,既有支撐性又有柔軟度,因此從桌、椅到竹編都可以做到,且能保留竹的肌裡和質感,這樣的特性吸引他不斷地想挑戰材料和工藝的極限。「以《節盤》爲例,花了8個月才完成,難度在於用一整根竹管,把上、下剖成竹片編織成圓盤。」格子設計陸續拿下金點設計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 Award等多個獎項肯定,林靖格想做的是「把竹子帶到另一個未知數」。

除了工藝,近日林靖格更以竹材製作裝置藝術《煙花》,參與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利用「煙花爆竹」的節慶意味,將竹片以傘狀編織相連如同煙花般綻放,又利用竹子在天氣變化時熱脹冷縮的竹爆現象而在聲響上也呼應了煙花的情境。

「其實臺灣學習、使用竹材的創作者或工藝師並不少」儘管挑戰和困難不在話下,林靖格仍樂觀以對,希望結合設計與工藝,讓竹工藝和產業逐漸發展成熟,重新成爲臺灣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