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農博傳唱的夢田

李武忠

正當國內某些縣市以推動經濟發展爲由,不惜強行徵收農地移做工商業使用之際,身爲傳統農業大縣雲林竟然在經費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毅然舉辦全國「農業博覽會」希望讓國人看到雲林農業之美並傳達守護「人、土地農作物」的理念,展現出對農業和農村的未來充滿樂觀與想像力,值得國人給予掌未來是過去與現在的延續,從對過去經驗的謙虛自省中可以讓人成長茁壯,也讓人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動能。在這次農博的主展場中讓我們看到對農民過去爲追求最大量產,最高經濟效益,最佳賣相等目的,而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抗生素、化學藥劑等,造成土壤酸化環境污染食用安全疑慮等負面效應,還有森林濫墾濫伐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做出深刻的反省,並對未來如何追求人、環境、農產品的安全永續做出勇敢的承諾與願景。有夢固然最美但更重要的是逐夢踏實,畢竟改變需要時間淬鍊,就如務農般一步一腳印,彎身插秧展現對天地的謙卑敬畏,它更需要像接力賽般一棒接一棒傳承下去,無法一步登天,更不能落入追求政績數字」和外在形象「包裝」的迷失。畢竟在時間的長河裡你我都只是這塊土地的過客,如何讓它能生生不息餵養我們的下一代,這不只雲林更是國人最需要認真思考課題

俗稱:靠山吃靠海吃海,過去臺灣西南沿海擁有相當豐富的漁業資源,養殖漁業(如文蛤烏魚蝦類等)相對發達,雲林亦處其中,後因經濟發展因素加以人爲的破壞(如臺塑六輕污染),讓產業與漁村逐漸沒落,但漁民仍堅持不放棄,努力與惡化環境抗衡,如何透過栽培漁業、海洋牧場、增殖漁業等積極投入來複育海洋漁業資源並透過觀光休閒漁業帶動沿海漁村的繁榮,是擘建雲林未來農業相當重要的一環。可惜這次漁業文化暨願景描述只擺在副展區未能在六大主題館做完整的呈現誠屬遺珠之憾。

對照農博六大主題內容(碳匯林場食物歷險記百變拼裝車、快樂牧場、食尚伸展臺、創意樂園)或許「農業暨文化博覽會」名稱更爲貼切,也可以避免讓外界誤解是以「農業科技」爲主的展示會,反忽略了農業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此次農博堪稱全國首例,不同於以往都會型的展示,它所呈現出農業農村的多元風貌,讓人不僅對臺灣農業有更深刻的體認,也提供了人與土地對話與反省的難得機會。尤其對比現今中央政府屢屢以自由貿易爲由不惜犧牲農業的狹隘思維,更顯得意義非凡。儘管農博展示仍有許多需要檢討改進之處,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不妨藉由這次博覽會重新看見臺灣農業之美,土地之親!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