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虹快評》當心被甩出供應鏈

美國氣候事務特使凱瑞(左)9日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中)、歐盟氣候事務首席官員蒂默曼斯(右)共同發佈聲明宣告美國與歐盟準備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美聯社

隨着全球暖化衝擊日益加劇國際上掀起碳中和熱潮,已有上百個國家明確宣佈2050年將實踐碳中和,歐盟將於2023實施碳關稅日本則將減碳視爲產業重大轉型戰略

電動車企特斯拉在2020年憑藉賣碳排放額度,獲利高達16億美元,原因就在於美國一些州要求汽車公司於2025年前銷售一定比率的「零碳排放」的車輛無法達到者則必須從專賣電動車的特斯拉手中購買碳排放額度。

美國大型指標性企業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也加入此項潮流。蘋果去年7月宣佈要在2030年對整體公司業務、製造供應鏈產品生命週期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大陸則將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習近平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會議上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強調要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綜上所述,碳中和已從環保問題發展成爲產業問題。當世界各國、各大企業都訂出目標,進而將影響中下游供應鏈都必須配合實現碳中和。

反觀臺灣官方只有定下205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一半的目標,也未將減碳視爲產業轉型戰略,如今因爲藻礁公投,政府甚至威脅要增加燃煤。在這場全球減碳趨勢下,臺灣已然成爲後段班,企業未來也極可能因各國、各企業的碳中和政策而被甩出供應鏈。再不減碳,臺灣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