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羣募夯 銀行業追捧的重點金融科技

串聯金融、氣候、科技的氣候金融科技(Climate Fintech),臺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副研究員簡淑綺認爲,不僅是全球羣募2022年五大議題之一,更是目前國際銀行業者追捧的標的。

東吳企管系副教授、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歐素華指出,歐美金融新創公司正透過綠色羣募(green crowdfunding)、區塊鏈透明交易技術、與支付平臺的碳足跡計算等方式,提高使用者的參與度,包括英國Abundance平臺、美國Terrapass、中國螞蟻金服、澳洲Power Ledger等個案,帶領參與者(participant)到產銷者(prosumer),可視爲企業到個人投入綠色永續的積極作法。

東吳大學商學院院長阮金祥在《東吳永豐數金論壇》上,鼓勵學生投入永續金融科技的創新創業,並由公民參與角度積極落實環境保護與社會實踐行動。借鏡國際趨勢,可以發現,金融機構、企業和公民若都能成爲具有氣候意識的資產所有者,最能加速資本流動綠色化,給予氣候金融科技受到重視的機會。

全球羣募平臺龍頭Indiegogo深入研究數據,並邀請成員分析,估測2022年羣募市場的五大趨勢之一,爲贊助者將尋找更多永續、「氣候友善」的解決方案。2021年「環保能源與科技」類別在Indiegogo爲排名第四高的集資金額,累計逾1,900萬美元。部分2021年的「環保能源與科技」集資計劃仍在InDemand集資,諸如可儲備七天電力的《Generark 太陽能發電機》等等。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副研究員簡淑綺指出,銀行業因需要計算客戶的碳排,確切讓範疇二、三都能清楚,需要運用金融科技如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等技術,幫助企業評估、監控氣候風險,溫室氣體(GHG)變化等,因此帶動氣候金融科技成爲金融機構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目前市場上有二隻氣候金融科技獨角獸,簡淑綺指出,分別爲提供住宅太陽能行業融資的GoodLeap,以及2021年新誕生的氣候變遷解決方案提供商Watershed。渣打銀行今年提供標註有「碳中和(Carbon Neutral)認證」的信用卡,爲到期換卡的卡友落實渣打銀行的全球碳中和行動,就是與瑞典的新創科技公司Doconomy合作,以該公司的Aland(奧蘭)指數,讓卡友每筆信用卡或金融卡消費交易的碳足跡都能被輕易換算,未來也將擴增到對水資源消耗的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