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新全球化 將衝破疫情和政治藩籬

全球化將衝破疫情和「美國優先」等政治藩籬。圖爲4月6日美國紐約醫護人員將死亡患者遺體推出醫院。 (新華社

大陸社科院和平發展研究所長廖崢嶸15日在陸媒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貿易陷入某種程度停滯,但基於政治互信的新全球化將衝破疫情和政治藩籬。

文章稱,政治互信有助於解決全球化的4個關鍵問題:降低國家安全疑慮,相互降低甚至取消關稅和各種壁壘。支援國際機制的協調,必要時接受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的仲裁結果。主動適應全球化分工要求,爲國內受損羣體提供扶助和保障。維護基於共同規則的全球經貿秩序,這意味着需要一個強有力領導方提供國際公共產品

廖崢嶸認爲,全球化真正考驗不在疫情。從長期看,公共衛生危機甚至戰爭這類突發事件均不會對全球化大方向產生影響。一個世紀以來,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四次「全球大流行病」,全球化遇到過許多阻礙,但一直在曲折中發展。

文章表示,全球化的根本動力在於它符合各國發展利益。一項針對40國的調查發現,如果停止跨境貿易,全球最富有的消費者會喪失28%的購買力,但最底層的10%人口會喪失63%的購買力。另有研究顯示,與世界經濟融合度較深的國家,經濟效率也較高。總體而言,無論窮國富國均從參與國際分工中獲得了淨收益,但這些收益的分配在國家之間、國內不同部門階層之間遠沒實現公平公正

廖崢嶸說,全球化的未來在短期內要看疫情防控發展態勢,但長期看還是取決於各國在政治上如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複雜挑戰

當前的挑戰在於,由於美國推行「美國優先」並宣佈世界進入大國戰略競爭時代,支持全球化的政治能量正在瓦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襲來,在全球最需要政治共識時候,大國深陷地緣政治角力無法自拔,以致《經濟學人》感慨,「我們所知道的那個全球化正走向終結」。

文章強調,正如歷史不會終止於冷戰結束,全球化也不會止步於美國主導下形成的模式。推動全球化的技術變革、發展需求和全球共識仍然存在,雖然支持和保障全球化的政治能量在消退,但從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及冷戰時代的經驗看,推動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力量會不斷尋求衝破政治藩籬,曲折向前並形成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