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中科院士潘建偉:這屆諾貝爾物理學獎背後有中國科學家貢獻

大陸中科院士潘建偉稱這屆諾貝爾物理學獎背後有中國科學家貢獻。圖爲潘建偉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辦公室內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模型合影。(新華社)

大陸《科技日報》5日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佈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斯佩、美國科學家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塞林格,以表彰他們爲糾纏光子實驗、證明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性的量子資訊科學所作出的貢獻。得知諾獎再次授予量子科技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感到非常振奮。他說:一方面,量子科技領域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頒獎委員會在介紹獲獎者的工作時,提到了很多中國科學家所做的工作。爲了這個領域的發展,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傑出貢獻。

潘建偉說,剛獲獎的三位科學家,是最早開展量子物理實驗研究的人。「這三位科學家早就應該獲諾獎了,2010年,他們就因爲量子力學非定域性覈對總和推動了光量子資訊的處理,得到了沃爾夫獎的肯定。」

南京大學教授馬小松是塞林格的學生,他認爲,這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實至名歸。「他們是第二次量子資訊革命的領路人,是量子資訊科學重要的先驅。」

讓人高興的是,在這些研究工作中,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爲塞林格的學生,頒獎委員會提到塞林格的研究工作,潘建偉院士是最主要的參與者之一。

「頒獎委員會提到了我導師安東·塞林格的四篇量子通信實驗文章。我是其中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兩篇文章的第二作者。」潘建偉說。

同時,「頒獎委員會還提了另外三篇文章,而這三篇文章都是中國科學家獨立開展的研究工作。所以,從這一點講,我不僅是加入了塞林格的研究團隊,也參與了開創量子資訊物理學這個領域,我感到很幸運。」潘建偉說。

談到導師塞林格,潘建偉的第一印象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剛到導師團隊的時候,我沒有做實驗的經歷。面對這種情況,一般的導師都會比較猶豫,不會讓一個搞理論的人去做實驗。但是,因爲我導師自己也有做理論的背景,所以他也很高興,同意我去做實驗工作。」潘建偉說。

同時,塞林格也能夠尊重學生的選擇,並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從這個角度講,他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

「塞林格老師很有遠見,他成功預見到一個新領域即將誕生。」潘建偉記得很清楚,歐洲第一個關於量子資訊的歐盟聯合課題,就是在塞林格主導下設立的,「我看到他的項目申請書是1996年」。

2005年至2012年,馬小松在塞林格教授指導下,開展量子物理學領域相關研究。

「量子物理學的實驗漫長而又充滿不確定,每一次實驗的成功都要經歷無數次失敗,這是一個慢慢精進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磨鍊。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塞林格教授一直保持着對這個學科的無比熱愛。同時,他也非常關心年輕人的成長,經常鼓勵我們,包括潘建偉院士。」馬小松說。

三週前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塞林格告訴馬小松,他剛剛從奧地利科學院院長職位退休,又回到了他熱愛的科研工作崗位,繼續從事科學研究,感到非常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