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協拋亮點 打造移動產業生態

外貿協會14日舉辦2021年度記者會,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表示,電動車與自駕車的推動將會是貿協的重點,特別舉例臺灣長春化工所製造的銅箔成爲不少科技大廠所需。(顏謙隆攝)

看好全球電動車大爆發趨勢,打造臺灣新的護國神山產業鏈,貿協昨天宣示今年業務重點將是協助國內產業打造自駕車、電動車供應鏈生態系,10月要舉辦2035年E-Mobility Taiwan(臺灣國際智慧移動展),表示這不僅只是展覽,而是一個能引進國際資本與大廠參與的平臺。貿協董事長黃志芳疾呼:「機不可失,要把握未來3年。」

建議成立國家隊

貿協昨舉行2021年度記者會,拋出建構臺灣移動產業生態系亮點。黃志芳強調,會鏈結矽谷華爾街,導入國際資本市場,並邀請國際大廠參加,再透過數位行銷,將電動車與自駕車產業與國際鏈結,建構臺灣移動科技生態系,打造臺灣品牌,搶佔話語權。「臺灣產業必須整隊,迎頭趕上」。

自駕車、電動車已經成爲世界發展潮流,臺灣就有29家廠商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的供應鏈,不久前蘋果也宣佈要加入電動車。

黃志芳昨天指出提出「2035年E-Mobility Taiwan」,構想已有一年多。起源於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告訴他,臺灣生產製造的電池銅箔材料,被電動車大廠特斯拉、LG等國際大廠使用,林書鴻看到未來電動車需求爆炸成長,建議要比照當年臺積電,成立鋰電池國家隊,促使他加以思考。

增加國際能見度

這場「2035E-mobility taiwan」,會同時結合展覽、論壇實際體驗,以電動車、自駕車爲核心概念出發,探討2035年移動新概念。至於以E-mobility爲主題,而非EV(電動汽車),黃解釋,是希望除了傳統電動車、電機電池電控外,還包括自駕系統通訊、車聯網IOV、5G,甚至將來還會有人車溝通服務軟體、共享平臺在內。

黃志芳直言,我們缺少電動車整車大廠,有國際能見度比較不夠的缺點,但臺灣軟硬體實力成熟,最近幾年臺灣在電動車生態系中,電機電控、車聯網方面都有優秀表現,電子業也成爲世界重要車廠供應商,有很多新創團隊投入相關研究

黃志芳認爲,這是臺灣電動車彎道超車機會,呼籲:「我們時間不多,要把握未來3年,一定要把握,這是臺灣不能錯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