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逾1億人死於肝硬化 改善這些「腸道細菌」可減少併發肌少症

每年逾1億人死於肝硬化,改善這些「腸道細菌」可減少併發肌少症。(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北榮民總醫院2018年起進行肝硬化患者腸道細菌的前瞻性研究,發現擁有正常肌肉的患者與罹患肌少症的患者,腸道細菌的組成有顯著差異。(北榮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肝硬化是全球第14大死因,每年約造成1億多人死亡。臺北榮民總醫院2018年起進行肝硬化患者腸道細菌的前瞻性研究,發現擁有正常肌肉的患者與罹患肌少症的患者,腸道細菌的組成有顯著差異。肌少症的肝硬化者,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大真桿菌」的細菌量較少,併發症、住院的機率也較高。這項研究爲原本無藥可醫的肝硬化肌少症患者帶來曙光,目前市售的益生菌中並不含有這3種細菌,醫界期盼日後能進行動物實驗、臨牀試驗,瞭解是否能透過補充益生菌的方式,改善這羣患者的預後。

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癸汌指出,臺灣是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好發國家,肝硬化對於國人健康以及整體醫療資源的影響也比西方國家來得更顯著。肝硬化的患者在臨牀上常合併肌少症,這類患者有較高機率發生併發症、住院,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患者高。肝硬化患者的肌少症無藥可醫,醫師只能鼓勵患者多活動,避免肌肉萎縮,並補充營養,但因吸收能力差,能做的相當有限。

然而,北榮的研究爲這羣患者未來的預後帶來了曙光,北榮副院長侯明志副領導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2018年開始進行腸道細菌的前瞻性研究。研究對象有89名肝硬化患者,其中21人肌肉完全正常,其餘都是程度不同、缺少肌肉的患者,另有16名完全健康的民衆。

結果顯示,擁有正常肌肉的肝硬化患者和罹患肌少症的患者相較之下,兩者的腸道細菌組成有顯著的差異。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桿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顯著較少。

李癸汌表示,這些腸道細菌的缺乏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導致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而胺基酸是組成肌肉的關鍵。另外,糞便中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桿菌」的肝硬化患者,在1年內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如肝功能及腎功能損傷、細菌性感染等,也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這兩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1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市售的益生菌中並不含有「戴阿利斯特桿菌」、「第二型瘤胃菌」、「大真桿菌」。李癸汌表示,這項研究的下一個目標,是爲了日後能將這些細菌提煉出來,進行大量培養,做動物實驗、臨牀試驗,瞭解是否可以藉由補充益生菌的方式,解決肝硬化患者的肌少症問題,改善這些患者的預後。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歐洲肝病研究學會旗下的國際官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