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斷貨晶片、陸半導體業中槍 陸專家爆華爲還有這條路

華爲的先進製程晶片雖然遭到斷貨,但倪光南表示,華爲使用28奈米、14奈米仍綽綽有餘。(圖/達志影像)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在7月16日法說會上坦言,將在9月14日後不再供貨華爲,加上美國商務部聲稱,無論是採購端、中介商以及終端產品手段,都不能出貨給華爲含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與服務,這導致華爲旗下海思半導體將在推出最新一款旗艦級5G行動處理器之後,在明年面臨沒有晶片可用的窘境。不過,大陸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目前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狀況,不會讓華爲「無芯可用」。

倪光南早年參與過聯想的創辦,目前爲大陸工程院院士,日前則是針對大陸半導體產業7奈米制程發展受阻提出看法。倪光南認爲,大陸自制晶片仍可滿足新基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業務的需求,雖然7奈米發展受到制約,但仍有廠商生產14奈米、28奈米晶片製程,這對於數據中心伺服器晶片需求仍可以應付,不會出現重大問題。

然而,目前中芯國際正在發展14奈米制程以及N+1、N+2世代製程,但所使用的大多來自於美國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商所供應的設備與材料川普政府真的打算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將導致美企被迫與中芯國際暫停業務往來,除非美企申請到出貨許可證纔有機會維持業務往來。

香港文匯報報導,8日在廣州舉行「中國信創黃埔論壇」上,倪光南表示,大陸資訊產業與美國有一定差距,但整體來說不是很大。倪光南指出,目前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短處在於晶片(大陸稱作芯片)、操作系統、工業軟體方面,如果能整合大陸各廠商的優勢,來突破這些限制,提升大陸半導體產業的能力。

光刻機臺部分,倪光南表示中芯國際其實已經有自己的28奈米制程光刻機臺,這對於華爲來說也是「雪中送炭」,雖然大陸短期內不太可能跨入7奈米、5奈米的先進製程,但面對大部分的科技產品,採用28奈米、14奈米制程已經足以應付。

此外,大陸本土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廠商包括北方華創中微前者的28奈米刻蝕設備已經量產,16/14奈米刻蝕設備進入大陸主要廠商生產線驗證,中芯國際爲主要客戶;中微則是在刻蝕機、MOCVD設備以及其他產品業務也獲得進展預料會有更多半導體廠商採用。

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日前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整個半導體產業前景不利,但大陸半導體生產設備資本支出能有機會年增5%,將達到120億美元,並在2021年達150億美元資本支出。中芯國際方面,今年半導體設備之初預計將達到40 億美元,但若真的遭到川普政府制裁,其他二線廠包括聯電、上海華虹受惠轉單效應最大,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商則是可能在2021年面臨營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