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跟「米」無關 專家教1招挑選粄條、粿條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引發臺灣人恐慌。(資料照)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已造成2死、5重症,累計29例中招,衛福部及專家都懷疑元兇是炒粿條,今天北市府更證實在寶林的廚房驗出「米酵菌酸」毒素,令不少民衆聞米色變,農業部農糧署代理署長蘇茂祥今再度澄清,米酵菌酸跟「米」沒關係,只要挑選「純米制作」,未添加玉米澱粉的粿條、粄條,就絕對沒問題。

蘇茂祥今天在鳳梨產銷記者會表示,米酵菌酸只是「Bongkrekic Acid」的譯名,跟米完全沒有關係,而國內不少粄條、粿條不是純米制作,有添加玉米澱粉,衛福部也針對玉米澱粉追查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因此建議消費者,只要吃純米做的米粉、粄條、粿條,絕不會有問題。

農糧署指出,以米爲主成分或純米制作的粿條、米粉等,夾起來照光會不透明,且不經過發酵步驟,製程單純,含有米蛋白質,消化吸收率高。

農糧署說,米粉、粿條等產品外包裝的成分欄上,米原料排越前面,代表在所有成分中含量越高,加上若有產銷履歷、有機驗證、無過度添加物,就能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