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批新方案 把民衆當提款機

此次方案調整預計影響7成國民,其中400萬人每年得付逾1000元,但政府對負面效應隻字不提,質疑新方案將民衆當提款機。圖爲民衆在醫院批價領藥。(趙雙傑攝)

健保會昨針對部分負擔調漲方案進行討論,健保委員表示,大部分委員對會議資料無法滿意,認爲執行內容過於粗糙,是先射箭再畫靶。此次方案調整預計影響7成國民,其中400萬人每年得付逾1000元,但政府對負面效應隻字不提,質疑新方案是在疫情下「雨天收傘」,將民衆當提款機。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調整部分負擔即使有正面效應,但也將影響7成民衆,政府卻沒有說明要如何因應。針對檢驗檢查加收部分負擔,民國90幾年曾提過,但因理由不正當,很快就撤下。近年來健保署推出雲端資料上傳、高階檢查的費用管制等,聲稱「管理優越」,但檢驗費用卻仍上升,醫師越來越依賴檢驗檢查是其一原因。

至於慢箋藥品也要收部分負擔,滕西華指出,領取慢箋的病患,爲確認治療效果,仍需進行抽血等檢查,另有些檢查是健保署所規定,沒做就無法開立特定藥品、進入第2階段治療或改變處方,且很多特殊用藥,地區醫院以下層級、診所不會採購,但病人來大醫院取藥,反而要增加部分負擔,如同醫改會所說,「這不是分級醫療,而是分級國民」。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昨會前資料、口頭報告都過於粗糙,甚至是先射箭再畫靶。大家能理解健保有財務困難,但政府應把政策分析做清楚,提出配套。過去研究顯示,所有財務手段都只有短期效果,原因是價格不是就醫的唯一考量。2017年調高急診部分負擔後,第2年就回到原來的樣子,而第1年必要、不必要的醫療都減少,「小病變大病,到底好不好?」

醫學中心協會理事長陳石池表示,在就診前做出選擇才叫分級醫療,進入醫院就不該再區分,藥費、檢驗檢查部分負擔都應一致,不能說醫學中心收費較高,其他層級就較低。急診依檢傷分類收取不同部分負擔是合理的,是爲了緩解急診壅塞情形,但不一定每家醫院都會壅塞,所以就不一定要調整,也可透過加開六日門診的方式,減少輕症赴急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