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日本第一對中國的現代啓示錄

今年2月14日由日本內閣府所發佈的名目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爲5兆4千7百餘億美元,比中國整體表現低7%,全球排名隨之落至第3位。原因是日本停滯多年後經濟走勢仍未明確,2010年的第4季比前一季減少0.3%,也是日本連續5季增長後首次出現的負成長;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則是顯示2010年中國整體增長10.3%,以這個速度每隔7年中國經濟就能翻上一番。

日經濟低潮汲汲營營

然而20年多前還敢大聲說不的日本,爲何會落得如此景象?而這個消長態勢,對於關心世局變化與中國何去何從的決策者,又有何啓發呢?

首先,在過去的半世紀以來,日本的名目GDP大約以平均將近8%的速度成長。雖然自從1985年日幣升值帶動海外投資的大進展,嗣後房地產泡沫化與1994年廢除終身僱用制後,又嚴重傷害消費信心,但不當的財政擴張政策,更讓日本在不到15年之內,政府債務負擔比重竟然快速超越歐盟的義大利

其次,無論是在海外獲利與研發創新上,日本企業對於人才養成與資本形成均能長期規畫累積。除了在已開發國家積極進行產品生產與設計本土化,讓恐日反商的消費情結順利被化解以外,無論是在東南亞或是東北亞,日本企業均能低調拓殖順勢發展,廣結人和與地利之便!因此,未來東南亞、中國與韓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日本。

第三,這幾年日本境內的低潮確實將社會生活做了大幅改造,在過去以消費精品爲榮的空泛虛假,如今早已被無所不在的超商與百元雜貨店所取代,而消費金融議題高利貸等的不當剝削,也受到立法抑制。但是崇簡務實的新生活風範,卻沒有危及日本青年對新奇知識的汲取,更重要的是對於教育品質與工作成就的追求。每逢考季四處可以看到搖扇子苦讀的年輕學子;才念大三的同學就已經提早到企業見習,積極爭取在知名企業的參與表現。

形象下滑向心力不足

反觀中國大陸,居於經濟軟着陸與和諧社會的考量,一方面不得不容許高通貨膨脹的出現,所以名目GDP會成長得更快,同時也一如1980年代末的日本,成爲歐美國家政客卸責時的最佳墊腳石下,而造成國際形象下滑。另外,在矛盾的民族自尊下,一胎化後的新世代自大難免,羣體向心力不足,卻又不能像日本企業般,在各國間維持低能見度、高影響力

目前的日本經濟正逐漸調整回長期趨勢線上,失業率更是東北亞最低。我們可以樂觀的相信日本經濟的下一個爆發力量正在醞釀當中,在未來與中國的經濟良性競爭也將會持續。其實由儒家標舉的經濟發展目標,最終就是藏富於民;經濟成長維持10%與否,或者是全球第2、第3名都不是重點。唯有彎下腰身才能低頭作轉進,蓄積大爆發前的力道來。

作者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