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政變的骨牌效應

(圖/路透)

西非國家尼日7月26日發生政變,總統衛隊指揮官蒂亞尼以政府無能處理日漸惡化的安全問題爲由,挾持總統貝佐姆,自封總統,併成立臨時政府。

國際上對尼日政變高度關切,西非經濟共同體在奈及利亞領導下,除對尼日進行經濟制裁外,更對軍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1周內讓民選總統貝佐姆復職,否則不排除軍事介入。尼日鄰國馬利和布吉納法索因爲也是政變上臺的軍政府,所以力挺尼日,表示若尼日遭到攻擊,將視同攻擊兩國,他們必將有所迴應。一下子,西非的情勢變得緊繃起來。

尼日地處非洲沙赫爾,這是一條從東非到西非的帶狀地區,此地區的國家因地處沙漠,很多都非常貧窮,所以也成爲伊斯蘭國、蓋達組織等回教基本教義派孳生的溫牀。偏偏這些國家又常發生內戰,加上氣候變遷,導致幾百萬人流離失所。這些難民多想往北進入歐洲,這又造成歐洲對難民危機的恐慌。爲從根源解決問題,法國與美國派兵到這些國家協助反恐,歐盟則對沙赫爾地區給予大筆經濟援助,但該地區依然動盪,3年內7個政變像骨牌一樣相繼發生,可見事情不像想像的那麼簡單。

法國到西非這些前殖民國家幫忙反恐,可是這些國家多是軍事獨裁。對當地國家而言,又要對付叛軍,又要反恐,非軍事獨裁無以成事。法國又無法跟軍事獨裁者並肩作戰,所以法軍在馬利反恐的時候,就因與馬利政府多所摩擦,相互掣肘,致使反恐效果不佳。這就讓俄國瓦格納民兵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俄國也要在非洲擴張勢力,瓦格納正好打頭陣。於是馬利驅逐了法軍,迎入俄國勢力。法軍轉駐尼日。尼日原來跟法、美均相善,跟歐盟也有處理難民問題的機制,被認爲是西方在沙赫爾地區的重要據點。現在連尼日都發生政變了,瓦格納也想趁虛而入,西方下一步該怎麼做?

西非經濟共同體給尼日的期限當地時間6日就到了,是否真派兵對共同體也是一個考驗。西非經濟共同體在1990年首度派維和部隊進入賴比瑞亞協助重建秩序,此後對西非6個國家都派出過維和部隊。但是尼日是大國,又有馬利和布吉納法索放話在先,因此派兵絕不是一個輕易的決定。共同體的輪值主席奈及利亞總統提努布說,共同體已就軍事行動達成共識,但不能告訴尼日何時會派兵。這是典型的外交辭令。

提努布的難處在於他在國內沒有很強的實力,地方省長權重,他唯一能發揮的只有外交,所以希望藉尼日議題拉高自己的聲譽。可是奈及利亞在對付國內恐怖組織「博科聖地」時曾與尼日密切合作,今天很難真的兵戎相向。而且派兵哪裡只是軍事問題?在西非現在普遍不信任法國的氛圍下,就算派兵也要讓尼日相信奈及利亞不是爲法國來鞏固地盤的。奈及利亞跟中國大陸關係也不錯,所以也要顧到法國、美國的感覺,不能讓人認爲她會帶進中國的影響力。另外還有瓦格納民兵也需要應付。提努布有這樣的本事嗎?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