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到的生存技巧,電影大師都替你想到了……

豆瓣上有一個話題,叫做#從電影裡學到的實用技能#。目前,這個話題下邊有3662篇內容,獲得了4.4萬人關注,共計產生了1.1億次的瀏覽。

留意熱門內容的話不難發現,絕大部分都在分享自己從電影裡掌握到的小妙招。比如下邊這位網友,就從《非誠勿擾》裡學到了一個治病技巧,而且還真的派上了用場。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網友是在電影裡,意識到了多年來自己思維上存在的某種誤區。而剛好又是電影,讓大家找到了應對這種誤區的小絕招。

比如下邊這位網友,就在《讓子彈飛》裡六子吃涼粉一段戲裡,懂得了痛苦從來都是因爲自己太在意那些不該在意的旁觀者。

其實類似的情況,經常會在善於學習的影迷朋友身上見到。就像中學時代,身邊總是會有看美劇學英語的高人。《老友記》和《生活大爆炸》被傳播最廣的一個時期,也基本是在那個階段。

而從電影裡學到實用技能的大神,莫過於《誤殺》裡,肖央扮演的李維傑。

誤殺瞞天記

POST WAVE FILM

扼要回顧下《誤殺》的劇情。

男主李維傑 (肖央 飾) 和妻子阿玉 (譚卓 飾) ,17年前跑到泰國討生活,期間生了兩個女兒,大的叫平平 (許文姍 飾 ) 、小的叫安安 (張熙然 飾) 。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維傑,在小鎮上開了一家網絡公司。除了小老闆的身份,他私下裡還是個重度影迷,據他自己說一年能看800多部 (難怪要強調他開了個網絡公司) 。

性格和善、爲人圓潤的李維傑,在小鎮上有着特別好的人緣。如果按照他的計劃,這一家四口會在這裡平平安安地過上一輩子。但就像所有商業電影的套路那樣,意外出現了:大女兒平平參加夏令營的時候,被兩個囂張跋扈的校友強暴並拍了視頻——其中一個叫素察 (邊天揚 飾) 的校友,身份比較特殊:他爹是市會議員都彭 (姜皓文 飾) ,老媽則是警察局局長拉韞 (陳沖 飾) 。

因爲老媽過分溺愛,導致素察性格古怪,習慣了任性妄爲。某天晚上在跟老爸暴吵一頓後離家出走,拿着強暴平平的視頻想逼她就範、發泄怒火。不出意外的是,意外再次出現了:阿玉爲了保護大女兒,失手誤殺了素察,母女倆聯手把他埋在了後花園的墓地裡。

從阿玉的嘴裡,李維傑瞭解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爲了幫家人脫罪、保母女平安,閱電影無數的他決定:藉助電影的思維方式,重新佈置一切。

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很多犯罪電影都會涉及到的環節:銷燬證據!比如,銷燬素察到他家來的證據,其中包括手機、車、和打鬥痕跡等。

緊接的第二步,就是電影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分解記憶、混淆重造!

說白了,就是靠電影裡最最常見的蒙太奇手法,對案情進行一次重新梳理和編排,讓自己和家人,徹底排除在警察的調查取證之外——而給他啓發和靈感的電影,正是鄭根燮導演在2013年執導的韓國電影《蒙太奇》。

他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首先,帶妻女回到自己前一天晚上去的拳館,還帶着他們帶她們去看電影、買衣服,在公交車上和陌生人親切攀談。其次,到了晚上,訓練妻女,確保警察提問時,一家四口的口供能保持一致。

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把素察的死亡時間推遲到第二天的同時,給一家人制造一個不在場的證明——這就是他不停地安排家人出現在公共場所,並與陌生人親切攀談的原因,因爲這樣,每一個陌生人都會成爲他們的證人。

父親所做的目的是,女孩父親將男孩的死亡時間隱藏成了第二天,自己的家人就擁有了不在場證明。這也是父親與陌生人親切攀談的原因,每一位陌生人都是他們的證人。而這個手法,就是父親根據電影《蒙太奇》學習到的。

不出意外地,調查而來的警察,被重塑的證據堵得死死的。在密不透風的證人、證詞、時間和物證面前,他們沒辦法找出整起事件的漏洞,最後只能採用最原始但通常也最有效的方法:刑訊逼供。

三個大人的嘴撬不開,就撬小女孩的嘴。拉韞一邊派人毒打三個大人,一邊面容猙獰地告誡小女兒安安:“只要你說出你看到的,我就放了他們。”

幾分鐘後,安安哭着說出了院子裡的秘密,自以爲得逞的拉韞就銬着他們全家人,押去了後花園。但打開埋在後院的棺材她才發現,裡邊沒有人,只有羊。

這也是犯罪電影裡常見的技巧:金蟬脫殼、製造反轉。

電影思維

POST WAVE FILM

退回到電影之外,從宏觀視野上重新審視《誤殺》。不難發現,這個講述電影如何教會男主生存技能的故事,充盈着大量的迷影色彩。

如果細心,你能找出一連串經典電影的影子,比如跟監獄有關的《監獄風雲》《肖申克的救贖》,在棺材裡點火的《蒙太奇》,靠鏡頭剪輯製造不在場證明的《蒙太奇》,靠演技來脫罪的《控方證人》《貓鼠遊戲》,一家四口在電影院裡看的《天才槍手》,以及李維傑坐上囚車時像極了《我不是藥神》,最後李維傑面對鏡頭打破第四面牆的場景,幾乎就是在復刻《殺人回憶》。

(從上到下)《唐探2》《蒙太奇》和《控方證人》

此外,李維傑還特意強調了懸疑片大師希區柯克。

似乎生怕觀衆沒能抓到迷影的嗨點,主創還特意給李維傑安排了一句臺詞:“當你看過一千部以上的電影,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壓根就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

這句臺詞,致敬了經典探案小說《福爾摩斯》裡的名言:犯罪行爲都有它非常類似的地方,如果你對一千個案子的詳情細節都能瞭如指掌,而對第一千零一件案子不能解釋的話,你纔是怪事。

這兩句相互迭蕩的臺詞,在電影之外迴應出更大的波紋:如果你看過的電影足夠多,而且能在這些電影裡學有所獲,那你一定能對世界和生活有更加獨到的理解與掌握。

說穿了,就是電影在娛樂之外,也能塑造你的思維方式。這就是這裡想要強調的「電影思維」的概念。什麼叫「電影思維」?按照匈牙利學者伊芙特·皮洛在其代表作《世俗神話》中的解釋就是——

一個人在大量的觀影過程中,力求通過電影來體驗人生,最終掌控電影和生活奧秘的思維技巧。

就像《誤殺》中的李維傑,他就是因爲看了大量電影,才能把全家人的脫罪證據,做得如此天衣無縫。也像是文章開頭提到豆瓣話題#從電影裡學到的實用技能#,高達1.1億次的瀏覽數據表明,有太多電影愛好者在這裡找到過共鳴。

在文字越發式微、影像大行其道的當下,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有意識地用電影的方式,爲自己的生活尋求參考樣板。淺顯些的就是通過電影明白了某個道理,中度些的就是藉助電影的敘事技巧給自己的生活助力 (比如跟着電影學英語、學剪輯等) 。

重度影迷雖然很難到《誤殺》裡的李維傑那樣,但至少可能會像拍《色,戒》時的李安,在精神上難以爲繼的時候,主動跑去拜訪偶像伯格曼,在他懷裡求抱抱求安慰,然後找到拍片的動力。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影迷朋友,會固定在某個時間段,重刷某部電影,尋求精神上的依託。這都是電影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左右着大家對生活與人生的理解。

如果你只想做個普通影迷,那就不停地刷電影,也能訓練優秀的「電影思維」。

但如果你有志於從事電影相關的工作,那就有必要接受專業、全面且系統的高端訓練,比如我們準備開設的《電影思維大師訓練營》,它不僅可以讓你重新認識電影,還能教你如何用更加專業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審視劇作、導演、鏡頭語言、美學風格、剪輯節奏甚至服裝設計等領域。

大師雲集

POST WAVE FILM

我們邀請到的授課導師,都是參與過《未代皇帝》《閃靈》《年輕氣盛》《布達佩斯大飯店》主創,他們都是奧斯卡、戛納、威尼斯等大獎獲得者。

比如路卡·畢格茲。

他是意大利當代電影界最重要的攝影指導,參與過著名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和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重要作品,比如裘·德洛主演的《年輕的教宗》和《新教宗》,《年輕氣盛》和《絕美之城》,以及《合法副本》等。

畢格茲曾七次榮獲意大利電影大衛獎、八次榮獲銀絲帶獎,並在1998年的第55屆威尼斯電影節上,靠《他們微笑的樣子》和《梨樹》兩部電影,摘得當年的最佳攝影獎。

還有米蘭拉·坎農諾。

從1971年跟着大師庫布裡克出道至今,米蘭拉先後爲52部電影做過服裝設計,合作過的基本都是庫布裡克、韋斯·安德森、弗朗西斯·科波拉、羅曼·波蘭斯基、史蒂文·索德伯格和路易·馬勒這樣的國際級大導演。

53年的從藝生涯,讓她先後贏得了4次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和3座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獎。鑑於米蘭拉在服裝設計領域對電影產生的巨大影響,柏林國際電影節在2017年,授予她終身榮譽成就獎。

需要強調的是,米蘭拉·坎農諾是第一位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榮膺終身榮譽獎的服裝設計師。

再如加布裡埃·克里斯蒂亞尼。

從作品數量來看,身爲剪輯師的她並不高產,截至目前只有12部。但如果從質量上來看,她參與的這些作品,卻幾乎都是影史名作。

比如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的《月神》《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和《遮蔽的天空》等——其中跟貝託魯奇合作最經典的代表作,就是備受中國影迷追捧的《末代皇帝》。

熟悉這些作品的影迷都會知道,克里斯蒂亞尼的剪輯風格細膩綿長,擅長在娓娓道來的波瀾不驚裡,埋藏重大且遲緩的人生變幻。這相當考驗功力。

最後就是卡米內·福納裡。

他是一位在歐美享有盛譽的意大利電影學者。1970年從紐約電影學院畢業之後,和衆多概念藝術家合作過多部錄像作品,這些作品都被收藏在威尼斯雙年展,現在是都靈美術學院的電影系教授,任教課程是“導演與視聽語言”。

此前他寫過一本書,名叫《致電影學生的信》。內容就是他針對電影系新生常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寫作的十一封解疑答惑的書信。其中既有對故事結構、視角與場景構建、關注點等電影視聽元素的講解,又有他從事藝術視頻拍攝的經歷分享,以及對影像、世界、人類精神的深入思索。

這四位大師級電影人,實現了從創作一線到理論一線的融合與貫穿,可以讓學員從編劇、導演到美術風格乃至影視製作的全過程,在思維上形成一個躍遷式的飛昇。

想在電影領域有個質的飛躍的朋友,絕對不容錯過。

作者丨毛頭

所見即所想。

排版丨知識餅乾

責任編輯丨Tony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