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繼承者們②丨天齊鋰業85後接班人蔣安琪的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有着“中國鋰王”之稱的天齊鋰業創始人蔣衛平決定“交班”。

4月底,天齊鋰業董事會決議公告顯示,蔣衛平遞交書面辭職報告,辭去董事長一職。與此同時,蔣衛平的女兒蔣安琪經董事會選舉成爲新任董事長,蔣衛平被聘任爲董事會名譽主席。按照公司章程,天齊鋰業法定代表人變更爲蔣安琪。

據悉,蔣衛平辭職的理由是“爲了將公司治理的領導權交給新一代,以帶領公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這意味着在歷經多年磨練後,蔣安琪正式接班,成爲這家市值約630億元的上市公司新掌舵人。

資料顯示,蔣安琪出生於1987年,在西南財經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後,進入天齊鋰業與天齊集團工作,先後擔任天齊集團副總經理及董事、天齊鋰業董事、天齊鋰業副董事長等職位,在鋰電行業已積累約10年的從業經驗。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宗馥莉“接班”娃哈哈,蔣安琪面臨的接班挑戰更大——一是近年鋰產品供應增加導致價格下跌,日益衝擊天齊鋰業的業績;二是天齊鋰業的聯營公司SQM(智利)也面臨業績下滑、稅務裁決等問題,或影響天齊鋰業的對外投資收益。

4月下旬,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天齊鋰業詳細說明主業持續虧損的風險,SQM公司業績下滑的詳細計算依據以及稅務裁決等狀況。

多位研究家族企業傳承的人士直言,如何推進產業鏈多元化佈局以對衝鋰價下跌所帶來的公司業績衝擊,能否妥善解決天齊鋰業一系列對外“蛇吞象”式投資收購所遺留的隱患,都是蔣安琪能否“女承父業”的兩大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爲了讓女兒更好“接班”,天齊鋰業董事會聘任蔣衛平爲董事會名譽主席,繼續就公司戰略規劃及業務發展做出指導與決策支持。

“這也符合女承父業的慣例,通常情況下,創一代會擔心女兒在接班過程會面臨諸多挑戰,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協助女兒梳理企業內部關係與推動企業慣例變革。尤其是在行業低谷期對女兒委以接盤重任,創一代更傾向將女兒扶上馬後,再送一程。”一位家族企業傳承研究人士指出。

蔣安琪的“接班”歷程

有着“中國鋰王”之稱的蔣衛平,創業之路並不平凡。

公開資料顯示,在1997年辭去機械廠工作下海創業後,學工科出身的蔣衛平在研究元素週期表後,相信“鋰”的前景廣闊,在2004年通過其控股的天齊集團收購射洪縣鹽鋰廠,將後者更名爲“天齊鋰業”。

通過一系列產能擴張,2010年天齊鋰業在深交所上市,也開啓了蔣衛平的“蛇吞象式”對外投資收購征途。

2012年,在美國雅寶控制的洛克伍德決定收購泰利森之際,蔣衛平也向泰利森發起收購邀約。

一年後,當時總資產僅有16.79億元的天齊鋰業,通過定向增發募資40億元,最終斥資30.41億元收購鋰礦上游供應商泰利森51%股權。

當時,蔣安琪正在西南財經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後開始進入天齊集團工作。2016年2月起,蔣安琪先後擔任天齊集團副總經理與董事,2017年2月起,蔣安琪還擔任天齊鋰業董事,開始參與企業日常運營管理與資本運作。

2018年,蔣衛平再度上演了“蛇吞象”式對外併購。

當年5月底,天齊鋰業發佈公告,擬以65美元/股從Nutrien 集團收購SQM公司23.77%的A類股股權,總交易價款爲40.66億美元。

然而,天齊鋰業在2017年底的賬面貨幣資金僅有55.24億元人民幣,爲了完成上述收購,天齊鋰業從金融機構籌集約35億美元的併購貸款,在2018年底完成收購付款。

這場蛇吞象式的收購,一方面奠定天齊鋰業在全球鋰礦開採生產領域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債務壓力。

2018年,天齊鋰業短期付息債達到26.01億,長期付息債則高達276.54億,但企業賬面現金僅有19.43億,流動資產總計約爲38.68億。

天齊鋰業一度公告稱,2018年底,爲完成SQM股權購買新增併購貸款35億美元,企業資產負債率和財務費用大幅上升,加之受行業週期性調整、公司主要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等因素影響,2019年度公司經營業績大幅下降,公司降槓桿、減負債工作不達預期。

記者獲悉,作爲天齊鋰業董事,蔣安琪一直在協助父親“降槓桿減負債”同時,努力做好企業日常經營工作。

最終,天齊鋰業通過向銀行申請近80億元授信,並向控股股東借款約10億元,暫時擺脫了債務壓力。

一位瞭解天齊鋰業狀況的人士告訴記者,期間蔣安琪的國際化視野,也幫助企業在2021年引入澳大利亞礦業公司IGO作爲戰略投資者,並在2022年實現H股上市募資約110億元,令企業債務壓力持續得到較大緩解。

2022年,在天齊鋰業年度股東大會上,35歲的蔣安琪首次以天齊鋰業副董事長的身份參會。

當時蔣衛平指出,在企業國際化過程,蔣安琪也在慢慢成長。特別是最困難的2019年和2020年,每個人承擔的責任遠遠超出自己本該承擔的職責。在這場考驗裡,蔣安琪成熟了,慢慢成長,經受住了考驗。未來他相信這個經營團隊會非常和諧,能力很強且出衆。

蔣安琪在談及天齊鋰業未來時也表示,她與上市公司管理層會有更密切的合作關係,新班子將更加側重國際化,不只是會說英語與助力企業走出去,更會在經營思路方面實現更開放的多外業務合作。

在業內人士看來,2022年的天齊鋰業年度股東大會,預示着蔣衛平已決心將企業管理權逐步交給女兒蔣安琪。且2020年起,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實施持續帶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發電產業蓬勃發展,作爲儲能電池與新能源電池的核心原材料,鋰需求驟然上升引發鋰價上漲,不但令天齊鋰業業績開始蒸蒸日上,也給蔣安琪接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022年4月起,蔣安琪擔任天齊鋰業副董事長,主要負責協助公司制定戰略及投資規劃,以及協助董事長做出主要戰略決策,這都預示着蔣安琪離“接班”爲期不遠。

但是,或許連蔣安琪都沒想到,在2024年4月她正式“接班”天齊鋰業之際,鋰產品供應過剩與碳酸鋰價下跌再度衝擊天齊鋰業業績,令外界對她接班產生“臨危受命”的猜想。

接班後的“挑戰”

3月27日,天齊鋰業發佈2023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收405.03億元,同比微增0.13%;淨利潤72.97億元,同比則下滑69.75%。此外,企業預計一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虧損43億元-36億元,較去年同期48.75億元盈利明顯回落。

如何扭轉業績頹勢,將是蔣安琪“接班”天齊鋰業後,首先解決的一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爲了對衝企業業績過度依賴“鋰價漲跌”的單一性,近年天齊鋰業持續加大鋰電材料研發、新能源電池研發、新能源汽車、儲能應用等方面的產業佈局,通過產業鏈多元化佈局對衝上游鋰產品價格波動對企業業績的衝擊。

去年9月,天齊鋰業通過全資子公司天齊鋰業香港,斥資約1.5億美元參與新能源汽車公司 smart Mobility Pte. Ltd的A股股權融資;此外,天齊鋰業還與北京衛藍、中創新航、LGChemLtd、德方納米等企業展開合作,拓展自身在固態電動電池、鋰電材料研發、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上下游的佈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佈局,天齊鋰業一方面能“穩定”鋰產品訂單,通過以量補價方式維持較好業績,另一方面也能通過自身在新能源汽車、儲能應用、固態電動電池方面的投資收益,進一步增強企業業績,逐步減弱鋰價波動與鋰產品景氣週期對企業業績波動的巨大影響。

上述瞭解天齊鋰業狀況的人士表示,產業鏈多元化佈局也得到蔣安琪的力挺,因爲她也意識到鋰礦企業盈利能力若要擺脫對碳酸鋰價格漲跌的高度依賴,需拓展新業務實現營收利潤多元化。

也有行業人士指出,產業鏈多元化佈局能否助力天齊鋰業業績好轉,仍是未知數。與鋰產品市場競爭激烈類似,鋰電池下游產業鏈,無論是電池組裝,還是電動車研發製造,同樣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與價格戰壓力,導致這些下游產業毛利率走低,未必能創造足夠可觀業績支撐天齊鋰業對外投資收益明顯增厚。

他們認爲,若蔣安琪能持續推進產業鏈多元化佈局,助力天齊鋰業業績逐步擺脫對理產品價格漲跌的高度依賴,無形間也推動企業邁入新發展階段。

記者還獲悉,蔣安琪接班天齊鋰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就是如何妥善處理天齊鋰業此前一系列對外收購投資所遺留的風險隱患。

爲了快速在鋰礦開採產業站穩腳跟並提升碳酸鋰產能市場份額,天齊鋰業一直高度依賴對外投資收購等資本運作,先後投資收購泰利森、SQM、日喀則扎布耶鋰業20%股權、銀河鋰業100%股權,澳大利亞鋰礦ESS公司100%股權等。如今,有些對外投資收購項目所遭遇的稅務等問題,或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減值損失風險。

比如天齊鋰業此前投資的聯營公司SQM(智利)正面臨業績下滑、稅務裁決等問題,已引起深交所的關注。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排除蔣安琪會引入擅長礦業項目運營的專業人才,擴充企業經營團隊,協助解決對外投資收購項目運營過程的諸多風險隱患,提升企業對外投資收益的安全性。

“整體而言,謝安琪接班天齊鋰業所面臨的挑戰不少,這或許也是當前女承父業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前述家族企業傳承研究人士直言。隨着宏觀經濟波動加大與衆多行業迎來新的週期性變化,不少家族企業迎來新的業績不確定性與發展戰略變局,需要女繼承者們審時度勢制定新的企業發展方向,並整合各類資源積極落實新的企業發展戰略,更好實現家族企業“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