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快速”立法針對中國“新三樣”,專家:其政策在美影響下已被政治化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趙覺珵】歐洲理事會當地時間18日宣佈通過《關鍵原材料法案》,以強化對科技、新能源等產業關鍵原材料供應的自主性,減少對“特定國家”的依賴。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盟此舉對中國的針對性十分明顯,反映出其工業政策在美國影響下已經被政治化。

據歐洲新聞臺網站報道,上述法案爲歐洲國家在國內開採礦產等關鍵原材料“開了綠燈”,並推進綠色技術發展。該法案共列出34種關鍵原材料,其中17種被認爲是“戰略性原材料”,包括稀土、鋰、鎳、鈷和硅等。法案設定的目標稱,在2030年前,歐盟每年原材料消耗量的10%應來自境內開採,40%在歐盟加工,25%來自回收再利用。而針對戰略性原材料,法案要求來自單一第三國的供應量不能超過65%。

《關鍵原材料法案》於去年3月由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去年12月由歐洲議會通過。法國媒體認爲,“如今該法案已闖過最後一關,以歐盟一般法案進度而言算是非常快速”。歐洲動態網稱,《關鍵原材料法案》旨在減少歐盟對第三國的依賴,特別是中國,因爲中國在許多相關原材料的供應鏈上都有話語權。目前中國供應歐盟98%用量的稀土、97%的鋰、93%的鎂,這些都是半導體、鋰電池、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產業的關鍵原材料。

韋福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關鍵原材料法案》與歐盟此前提出的《淨零工業法案》共同構成了歐盟在新能源和綠色工業領域的方案,核心都是增強本土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與獨立性。“能夠看出,相關法案有很強的針對性,目標就是中國”,韋福雷說,近期中國出口的“新三樣”裡,光伏、鋰電池、電動汽車都與這些法案內容相關。

據英國《衛報》報道,本月早些時候,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前往格陵蘭島訪問,併爲歐盟的新辦事處揭幕。“布魯塞爾對這片丹麥的自治領土有着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備受追捧的原材料方面。”《衛報》評論稱,格陵蘭島擁有20多種關鍵原材料。另據彭博社今年早些時候報道,歐盟和美國正在進行談判,以聯手吸引關鍵礦產供應商,對抗中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主導地位。

韋福雷分析稱,歐盟推出《關鍵原材料法案》表達了其與美國步調一致的政治態度,但具體落實仍面臨諸多挑戰。“從短期看,歐盟仍然很難離開中國產品,除非放棄在綠色低碳領域的目標”,韋福雷說,從長遠看,如果歐盟與其盟友付出巨大代價建立起一個昂貴的產業鏈,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