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裂的90年代,日本大牛股都有哪些特徵?

經濟長時段下行期間,如何選中那些能提供超額收益的優質牛股?

以90年代的日本爲例,在地產泡沫破裂、社會老齡化等長期宏觀利空因素壓制下,1992-2000年間仍然跑出了衆多牛股。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劉雅婧等,對這9年間每一年總回報排名前20的個股(當年年末市值大於5億美元且非當年新股/次新股)進行了考察,最後發現:

分析師指出,90年代日本“走出去”企業的行業/產品/目的地的內涵都很廣闊。

從全球化的目的地來看,日本企業從1960s-1970s開始出海歐美,1970s-1980s出海“亞洲四小龍”,1990s,伴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在這一期間在中國合資辦廠的日企也明顯增多。此外,中東和南美也能見到日本牛股的身影,如尤妮佳走進沙特阿拉伯、THK走進巴西等,可見日本企業出海目的地涵蓋全球大多數重要經濟體。

再從行業來看,分析師指出,出海牛股覆蓋“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半導體、電子元件,精密機械、創新藥、零售、化工等科技/醫藥/消費/週期多種風格:

抓住科技週期,掌控新產品定價權

90年代正值信息技術革命爆發時期,日本與美國共同主導了這一輪科技浪潮。

儘管在軟件上建樹有限,但日本企業借勢技術迭代週期,成功在半導體硬件和遊戲等文化產品上穩坐產業鏈頂端。

分析師舉例稱:

另一個反直覺的觀察是,儘管日本零售銷售自1993年正式進入負增長區間,但在1993年前20個股中,零售股佔5席,廣義消費股佔12席。

分析師指出,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日本零售行業競爭格局開始逆轉,主打低價的企業搶佔了先機:

不過,雖然短期內主打低價的策略見效明顯,但長期來看,“以價換量”對股價的持續提振作用有限:

分析師觀察到,1995年中,長達十餘年的日美汽車貿易戰進入尾聲,次年日本汽車股隨即反彈:

最後,分析師指出,地產宏觀表現,也會直接塑造或摧毀地產鏈上的牛股。當1999年底日本房地產價格看似“止跌”(2001年重新開始下行)之後,帶動2000年水泥、玻璃、金屬地產鏈公司上漲:

本文主要觀點來自申萬宏源劉雅婧(A0230521080001)等撰寫的研究報告《日本地產泡沫破裂後·年度牛股覆盤(1992-2000)——覆盤日本系列之三》,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