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大基金遭大額贖回?瑞銀官方基金經理雙闢謠

近日有傳言稱,某持有大量白馬股的大型外資機構管理的中國基金遭遇客戶贖回,該基金的規模預計達到300億美元。傳言指向外資巨頭瑞銀集團,在業內引起很大關注。

就此,瑞銀資產管理相關負責人7月8日晚間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該機構中國投資組合的總資產規模並沒有出現異常變動。值得注意的是,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主管施斌週四也在朋友圈公開澄清,稱“很多市場傳言完全脫離事實,相信能和團隊一起把壓力變成動力”。

瑞銀官方否認

上述瑞銀資產管理相關負責人對傳聞做出了明確否認。

“我們中國投資組合的總資產規模並沒有出現異常的變動。目前投資組合的規模變動屬於正常的業務範疇。資產管理規模的變化也部分反映出了中國在岸和離岸市場的市場走勢。截至到2021年6月底,中國股票團隊的總管理規模超過360億美元。”該負責人介紹。

據瞭解,瑞銀的投資理念着眼於長期,始終基於長期角度,如3年、5年,甚至10年來確定市場贏家。瑞銀管理中國股票投資組合已超過20年,經歷了多個時期的業績波動。

“在短期內,投資組合的業績可能受到地緣政治、宏觀事件等的影響。在每一個關頭,我們都會評估這些事件是否會影響我們的長期投資主題。我們不僅與公司管理層進行討論,還積極尋找其他信息來源,進行渠道檢查,以對當下情況形成全面瞭解和判斷,並進一步根據實際情況對投資組合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事件性的影響將過去,真正的領導者可以適應新的環境,脫穎而出並更加強大。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企業都能在變革中倖存下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從一開始就有很強的質量要求。我們認爲擁有強大管理能力和長遠願景的優質公司將更有能力抵禦市場的挑戰。”該負責人還表示。

據券商中國記者從業內瞭解,上述傳言首先是從香港傳出,然後迅速發酵,引起市場很大關注。

施斌朋友圈:“很多市場傳言完全脫離事實”

在瑞銀官方否認的同時,與傳聞相關的基金經理——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主管施斌也進行了公開澄清。

施斌週四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自媒體文章並表示:“能被成爲大鱷有點受寵若驚,最近一年業績有壓力也是實實在在的,但是很多市場傳言是完全脫離事實的。相信能和團隊一起把壓力變成動力。”

施斌從業年齡超過27年,在業內頗具聲望。加入瑞銀資產管理之前,施斌曾在博時基金服務3年,擔任國際業務主管、投資組合經理以及分析師。更早之前,他曾在美國多家基金公司擔任投資組合經理,共達8年的時間。

施斌於2006年加入瑞銀集團,並自2006年4月起經營管理大中華基金,管理的“瑞銀(盧森堡)中國精選股票基金”是全球最大的中國股票基金。

正如施斌在朋友圈所言,最近一年他的確承受了一定業績壓力。公開信息顯示,施斌管理的多隻基金今年上半年均爲負收益,規模較大的“瑞銀中國機遇基金”上半年收益率爲-6.23%。

分析基金持倉可以發現,業績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因爲踩雷“好未來”。

截至2021年5月31日,“瑞銀中國機遇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爲騰訊控股、貴州茅臺、中國平安、好未來、阿里巴巴、本站、招商銀行、香港交易所和石藥集團。其中,好未來持倉佔比4.95%。衆所周知,該公司由於受到相關政策影響,今年以來股價跌幅已超70%。

最新觀點:對下半年資產配置持謹慎態度

瑞銀資產管理(上海)董事、資產配置基金經理羅迪在7月6日舉辦的“2021年年中中國宏觀展望及資產配置展望會”上表示,下半年在資產配置上持偏謹慎的態度,必須警惕預期分歧下波動擡升。

股票方面,羅迪建議可以關注結構性機會及貨幣和財政政策變化節奏,找尋股票內部相對價值機會。具體來看,可以關注科技、成長風格;新能源、石油及有色;銀行、消費可適當平衡組合風險。

在固收方面,羅迪同樣也是持偏中性的看法。“目前的宏觀走勢不是特別的清晰,利率的方向性也不明顯,信用利差也處歷年的低點,利率想要再走強也沒有什麼空間了。所以整個固收我們也是偏中性的觀點,需要關注違約風險。”

羅迪還指出,全球流動性短期有收緊風險,進入四季度美聯儲可能會開始討論taper,這會對全球流動性造成擾動,從而給市場帶來波動性。隨之而來的是美元上升的壓力,這對全球的新興市場資產都會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