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品牌擴大服飾消費

隨着年輕人對時尚潮流、古典美學需求的提升,服飾消費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成爲時下關注的熱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我國服飾消費羣體數量龐大,服飾消費具有較大的發展潛能,是推動消費擴大的重要增長點之一。

目前,我國服飾消費具備產品風格時尚多元、消費者更加註重精神內涵、材質面料品質不斷提升等特徵,較好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需求,順應了消費升級發展趨勢。經濟日報攜手京東發佈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多巴胺”“美拉德”“新中式”等風格火熱,反映了當代時尚的多元性和年輕一代對個性化表達的追求。蘊含古典美學的漢服、唐裝等傳統服飾持續受到消費者熱捧。同時,消費者對材質和麪料的關注推動了時尚產業的品質升級,柔軟舒適、不易變形、防風保暖等成爲熱門關鍵詞。然而,當前我國服飾消費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品牌消費供給不夠、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能力有待提升、消費環境需要完善等。下一步,要加強提升品牌消費供給水平,加快推進服飾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持續優化服飾消費環境,從而激發服飾消費潛能,助力推動消費的持續擴大。

強化品牌提升消費供給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利用現代商圈、步行街等商業載體,積極引進服飾領域國內外知名品牌、創意設計師品牌,支持服飾品牌企業首發新品、開設首店,打造一批品牌旗艦店、網紅店、時尚買手店等,更好集聚全球服飾品牌消費資源。鼓勵本土服飾企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古典美學、現代藝術等元素,在材質選擇、新品研發、外觀設計、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強創新,提高服飾產品質量,擴大國產服飾品牌知名度。鼓勵服飾行業生產製造企業、電商交易平臺開設國貨“潮品”網絡銷售專區,舉辦國潮服飾購物節、服飾嘉年華等活動。

加快推進服飾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引導服飾企業利用消費者的海量反饋數據,及時捕捉用戶消費趨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加強時尚款式的智能化設計。支持服飾企業建立供應鏈管理數字化系統,提高供應鏈響應速度和協同效率,實現匹配終端需求的柔性生產。鼓勵大型服飾企業、科技公司等爲中小微服飾企業提供技術賦能,推動中小微服飾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實現合作共贏。

持續優化服飾消費環境。加大跨部門聯合執法力度,增強對銷售假冒僞劣服飾產品、誇大宣傳、虛假營銷等行爲的懲處力度,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推動服飾交易平臺與工商、稅務等政府部門數據共享,建立完善線上經營主體納稅管理機制,強化對“大數據殺熟”等不正當行爲監管,營造線上線下公平發展環境。鼓勵服飾交易平臺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在線調解、在線審理糾紛等,加強對服飾消費者的權益保障。(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