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迎新 前進舊港島震撼教育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今年度迎新,選定舊港作爲新生訓練震撼教育的基地。(清大環文系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新竹市舊港島創生社造行動,經本報「新故鄉動員令」專題報導後,獲廣大回響,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爲了歡迎今年度新生,即選定舊港做爲新生訓練震撼教育的基地,不只是看投影片,還讓學生橫渡頭前溪登島,從新竹市渡河走至竹北市,用雙腳去體驗先民的篳路藍縷。

舊港是新竹市的離島,是座「被遺忘」的小島,也被稱爲新竹市舊港裡,僅能靠着兩座橋跟新竹縣市相連。過去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五竹塹,這裡就是先人進入竹塹的初始。

它曾是清代時臺灣與福建貿易的重要港口,也是臺灣距離泉州最近的港口,日據時代曾繁榮一時,甚至設立了時稱「出張所」的海關。

舊港過去原稱竹塹港,是個擁有歷史人文的港口聚落,但因爲孤懸在新竹縣市共有的頭前溪出海口,而面臨老年人口凋零,年輕人口外移,形成地方消失的隱憂。

從全球暖化情境的科學資料來看,新竹地區海平面上升影響範圍,正面臨着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因此,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爲了歡迎今年度新生,選定舊港做爲新生訓練震撼教育的基地,大夥從新竹市渡河走至竹北市,用雙腳去體驗先民的篳路藍縷,從外海來,進入竹塹這片土地,而入口正是頭前溪的舊港裡。

環文系主任鄭國泰指出,學科的知識有時是短暫的或片面的,如何擴展大學生和培養出他們的基礎技能,溝通、團隊合作、在地關懷、和分析思辯等技能,才應該是大學課程重要元素。

鄭國泰說,此次橫渡頭前溪的永續發展教育活動,是與竹塹社區大學和清大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共同合作,藉着盤點地方DNA來發掘社區特色資源。

同時更引入USR課程作爲前導,引導社區有興趣的朋友參與,胼規畫完整培訓課程,以協助社區打造永續發展教育專業能量。

另一方面整合環文系ESG學程等實作課程,共同設計以地方爲基礎的教案課程,除協助社區發展小旅行,也希望能透過年青學子的設計與共創,將可達成畢業生就地創業與社區發展共構的可能性。

此外,今年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政府大力推動以社區爲本的調適行動,而在氣候緊急下,高等教育對當前的氣候變遷危機負有當然的責任,有必要加速推展永續力的思維,並結合大學的教學研究,養成學生關於永續發展的相關知識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