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開工作坊 吳念真談學生寫作「一點感動會加很多水」

清大聘請「臺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導演吳念真擔任駐校作家,並從23日起舉辦3天的寫作工作坊。(王惠慧攝)

清華大學聘請導演吳念真擔任駐校作家,學生聽到紛紛搶着報名。吳念真說,這次接受清大邀請,盼以自身經驗提供建議,也想更瞭解年輕人關注的議題,被問到學生的寫作,他則說文字應用漂亮,可惜內容相對空泛,或許跟仍缺乏生命經驗有關,一點感動會加很多水。

吳念真也說,答應駐校最大的動機,是想知道現在在學的年輕人最關注的、與自身有關的社會議題。(王惠慧攝)

清大聘請「臺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導演吳念真擔任駐校作家,並從23日起舉辦3天的寫作工作坊。消息一出得到熱烈迴響,原本招收15位學生,但因報名太過踊躍,最後收到13篇小說、5部劇本、3篇散文及2篇報導文學,共23位學生,吳念真也大方同意增加名額,也有臺大、陽明交大學生慕名前來旁聽。

談到現在學生的寫作,吳念真說,這可能是老人之言,但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非常好,大概是從小接觸文字,但也許生命經驗並不太足夠,所以有時文字很漂亮,但內容「總是空空的」,小小的一點感動會加很多水。

吳念真形容,就像臺灣話常說「一粒田螺九碗湯」, 就覺得稀釋的作品本身也有力量,但這問題可能跟生命經驗有關。

學生該如何增進說故事的能力,吳念真則認爲,這與表達能力有關,他說,過去的人看長篇小說、聽交響樂有完整結構,年輕人不這麼做,例如臉書超過300字就要寫「文長慎入」,他認爲,若不能看長篇的東西,則無法經過結構性的思考,纔會缺乏表達能力。

吳念真說,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非常好,但也許生命經驗並不太足夠,有時文字漂亮,但內容空空的,小小的一點感動會加很多水。(王惠慧攝)

至於AI創作帶來的影響,吳念真則說,其實過去還沒有AI的年代,人們的創作共同的取向,就是多數人都會寫同樣的題材,或是多數人會用一樣的方法,去看待一樣的題材,會成爲作家或與衆不同,就是因爲寫法、呈現方式跟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

吳念真說,先前他曾在政大教課,有基本的劇本課程、排練舞臺劇,甚至正式演出,花了很長時間,但這次清大來邀約,他擔心近來由於忙碌、年紀也大了,身體比較不好,擔心無法陪伴。

最後決定答應清大的邀請,吳念真說,是他想到能請學生提出不限形式的作品,從作品出發來討論,如此一來,或許可以把他過去的經驗,與學生作品相對照,或者在創作過程中給予一點點建議,或討論各種題材,可以如何呈現。

而吳念真也說,答應駐校最大的動機,也許是透過這樣的機會,他才能認真的看到,現在在學的年輕人最關注的、與自身有關的社會議題是什麼?然後學生會用什麼形式來表達,讓他充滿興趣,最後也答應教課。

清大華文所碩士生蘇柏蓁(左)是綠光劇團的劇迷,特地從家裡帶來全套《人間條件》的劇本書,請吳念真簽名。(王惠慧攝)

清大人社院學士班大三的洪睿辰說,這次他以自身家庭故事爲素材創作劇本,想借由這次工作坊請教吳念真如何寫作臺語臺詞。清大華文所碩士生蘇柏蓁則說,自己是綠光劇團的劇迷,他也特地從家裡帶來全套《人間條件》的劇本書,也同時創作小說和劇本,盼開啓跟導演的更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