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短缺惡化 日媒:起源是美國製裁大陸

臺積電即使表態願意加速應對車用晶片短缺問題短期內恐怕也難解決半導體短缺困境。日媒認爲,美國連續制裁華爲、中芯國際是半導體短缺起源。(本報系資料照片)

全球半導體短缺,特別是汽車用晶片狀況最嚴重,日本媒體認爲,這是由於美國陸續制裁華爲、中芯國際,導致訂單集中涌向代工供應量佔全球超過6成的臺灣晶圓雙雄臺積電、聯電,即使臺積電等加快應對,也有觀點認爲今年下半年才能恢復供需平衡

報導指出,去年美國切斷華爲先進製程半導體供應鏈,導致華爲急單拉貨,佔據臺積電8、9月產能;年底又制裁中芯國際,導致美國IC設計龍頭高通(Qualcomm)必須相繼走訪臺積電、聯電,找尋中芯國際成熟製程的替代方案,讓疫情原本就因個人電腦遊戲主機、智慧型手機忙得不可開交的半導體業更加難負荷

中芯國際生產的成熟製程晶圓,雖然技術水準要求較低,但在傳感器電源管理上,卻是汽車不可或缺的零件,不過這些晶圓利潤空間小,對代工廠而言較無吸引力,而且包括8吋晶圓在內許多成熟製程還有設備商已經不再供應新機臺、擴產空間有限問題。

日媒指出,車用晶片短缺只是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去年春季由於疫情影響,汽車商多半大幅減產,但中國大陸率先復甦,至6月就已恢復同比11%成長,同時由於疫情擴大至歐美,又只准備3個月左右的車用半導體零件、沒有擬定相對樂觀的生產計劃,到10月決定增產時臨時加單,車用半導體商準備工作根本無法跟上。

由於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基本態度利用已折舊設備,不再追加投資,因此車用晶片短缺短期內很難解決。智庫拓墣產業研究院指出,樂觀來看問題要到6月底可以緩解,完全解決恐要等今年年底。

此外,臺積電旗下世界先進也向《日本經濟新聞》表示,車商除了訂單突然追加,也有不少重複,導致數量難以估計,如果只是口頭表達需要,由於仍有訂單被取消風險,因此半導體制造商不會輕易啓動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