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圓頂之冠!文史團體盼中市「天外天劇場」重啓審議

國內古蹟結構專家施忠賢研究天外天屋頂採用8組普拉特式桁架組合的結構系統,極具稀有性和唯一性。(圖/臺中市文史復興組合提供)

天外天劇場爲當時跨度最大的圓頂建築,譽爲日本時代臺中4大劇院之一。(圖/臺中市文史復興組合提供)

80多年曆史的臺中市天外天劇場,文資審議卻確認未具法定文化資產身分,市府表示願協調建商,以再利用代替拆除;文史工作者急於奔走爲保留天外天請命,國內古蹟結構專家施忠賢今天(26日)到臺中研究後車站天外天劇場,發現劇場中央的圓形屋頂結構系統罕見,在國內沒有看到這種圓頂構法,稀有性和唯一性,足以讓天外天劇場被指定爲臺中市的直轄市市定古蹟。

臺中市舊城復興協會理事長蔡承允表示,今天已將施忠賢所提供的結構判讀、研究提供爲天外天劇場文化資產新事證資料,重新向臺中市政府進行提報,讓日本時代臺中4大劇院之1的天外天,重啓文資審議。

施忠賢仔細考察天外天劇場中央的圓形屋頂結構系統,發現是用八組、跨距達18.6m的普拉特式(PRATT TRUSS)的桁架,在中間交會成16等分的放射狀、接近圓形的結構。

此外,屋頂的結構和其他的早期的圓頂建築比較,屋頂的屋面坡度只有3度,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想要做成平屋頂,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的屋頂,跨度很大,會用鋼構和RC工法來施作,而國定古蹟臺北機廠,也運用了類似的鋼桁架和預鑄版。

施忠賢也舉出其他臺灣在日本時代的建築案例,圓頂(Dome)一般常見是做成類似羅馬萬神殿的半球形圓頂,如臺中市役所、臺北州廳、臺灣博物館、臺南地方法院等官方建築,都是屬此類圓頂的外觀雄偉的官方建築。

相較之下民間建築用圓頂、18.6公尺跨距、且爲8組普拉特式桁架組合的結構系統,是很特殊的。

「在民間普遍是土埆厝、磚造房舍的日本時代,牆面全以鋼筋混凝土造,不但民間建築少見,連公有建築也稀少!」施忠賢說,天外天劇場建築本體全以鋼筋混凝土造,加上獨特的屋頂桁架,在當時的建築中可說耗費巨資,這樣的稀有性和唯一性,足以讓天外天劇場被指定爲臺中市的直轄市市定古蹟。

市府文資處指出,雖然天外天劇場不具法定文化資產身份,但市府仍與所有權人積極溝通,並多次與文史團體意見交流,期能爲保存歷史記憶盡最大的努力。

天外天劇場建築主體歷經國際戲院、國際賽鴿中心、冷凍冰庫出租及收費停車場使用,因其形貌經過多次改建、主結構損壞嚴重及所有權人不同意等因素,經文資審議委員會於2015年2月5日決議不予指定或登錄。

市府針對文史團體再次發起活動盼能保留,文化局及文資處考量該案建物的歷史價值,又於2015年11月5日再次提送該審議委員會,然因該案無新事證,決議不予審查。

現在國內古蹟結構專家到場研究提出稀有建築的珍貴性,是否能爲建物的歷史價值重燃生機,備受關注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