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發電不僅是健康殺手,也是產業隱憂?供電不能「斷氣」 完成三接纔是解方

燃煤發電不僅是健康殺手,也是產業隱憂?供電不能「斷氣」 完成三接纔是解方。(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面對氣候變遷全球碳中和的趨勢臺灣正透過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積極投入能源轉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教授莊秉潔分析,從防制空污角度,減煤是當務之急,而爲了順利發展綠能、讓核能除役,儘快增加燃氣發電及相關設施,更是當前能源工程的重中之重。

莊秉潔首先指出,分析過去30年來臺灣男性支氣管肺癌標準化死亡率分佈地區變化,可以看到30年前呼吸道死亡率最高的地方是在臺北市。但是如今,臺北反而是全臺灣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最低的地方,最高的地區已經移到中部的臺中雲林嘉義等地。

《財訊》團隊問到,爲何會有如此變化?莊秉潔認爲,這是空污所造成,尤其與燃煤電廠非常有關係。30年前臺中電廠尚未設廠,當時就是北部爲相關癌症重災區,直到臺中電廠商轉後,生態開始改變。

天然氣補位 降燃煤發電

「燃煤電廠除了造成PM 2.5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它排放的1級重金屬,譬如砷,也就是砒霜,70%是從燃煤電廠來。」莊秉潔分析,尤其由於中部雨量較少,所以20年前排放出來的砒霜,至今還在中部的土壤裡,因此造成當地的癌症比率非常高。

《財訊》報導指出,造成空污的污染源,除了燃煤發電,也有從中國飄來的霧霾,這是來自境外較不可控的部分;此外境內二行程機車或是汽車排放,也是很重要的空污來源。但要改善空污,這其中仍以燃煤發電的減量最爲必要且迫切。相較於燃煤,天然氣非常乾淨,完全沒有重金屬,「所以要降低燃煤電廠的污染,又要能滿足用電的需求,最快的方式其實就是天然氣。」

莊秉潔指出,到了2025年,所有核能機組都必須除役,之後的能源配置,到底能不能趕得上用電需求的成長?此外,未來即將加徵碳稅,勢必對產業造成衝擊舉例而言,歐盟將自2023年開始針對高碳排放產品課徵關稅,屆時中鋼及其下游廠商,就很難再把相關鋼鐵材料賣到歐盟。

《財訊》報導指出,據中鋼評估,若要生產零碳鋼材,需要15GW(百萬瓩)的綠電,換算即使臺灣所有離岸風電開發完畢,也不夠中鋼使用。此外,要減少車輛污染,最好的解決方式其實就是推行電動車,「所以還是要先解開電的這1題後,纔有辦法解決車輛的污染。」

《財訊》團隊問到,臺灣下一個階段要好好思考,如何走到完全綠能?莊秉潔認爲,也只有天然氣可以快速支援,協助核能完全除役。因此現階段無論從空污的觀點,或是穩定供電的角度,臺灣興建液化天然氣的設備勢在必行,而且必須在2025年之前有一座新的天然氣接收站,纔可以順利達成非核與減煤的時程,也才能降低中部癌症罹病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