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爲了什麼需要創新?看看大咖們怎麼說丨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現場

(原標題:人類,爲了什麼需要創新?看看大咖們怎麼說丨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現場)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ChatGPT創造者、OpenAl的CEO山姆·奧特曼最近拿自己的全部身家投資成立了一家抗衰老技術公司。他說,“除了人工智能,我未來只對兩個事情感興趣:無限的能源和無限的壽命。”

量子計算、合成生物、可控核聚變、ChatGPT、室溫超導,當科學與技術不斷突破之時,除了驚歎我們是不是也需要一些反思?以“終極應用場景”爲目標的創新,在中國並未真正深入人心,不論是面向大衆描繪的科技應用圖景,亦或是科研從業者對其專業領域研究成果所要解決的終極命題,或多或少都缺乏宏觀和具象層面的認知,或者說沒有從全社會、全人類的角度去審視,科技發展到底要解決哪些具象問題?

“跟隨式創新”的時代正在或已經成爲過去,底層科學突破爲應用技術升級累積了強大的發展勢能,在當前全球形勢下,“跟隨”已經不再是選項。從國家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福祉角度出發,有哪些關鍵問題亟需解決?中國式自主創新究竟意味着什麼?未來,我們又可以期待什麼樣的終極想象?

剛剛圓滿閉幕的全球科技青年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入選者發佈儀式由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指導,由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聯合主辦,北京演繹科技有限公司(DeepTech)、北京水木絡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辦。峰會上,我們將這些“大命題”拋給了包括6位院士在內的80餘位頂尖科學家、科技商業領袖、硬科技投資人等。讓我們看看,他們如何回答。

顛覆式的科技創新是從形成新的知識開始,然後突破技術,形成產品,佔據市場,取得壓倒性的、壟斷性的利潤或者利益。

——楊衛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大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教授

創新的目標是滿足全社會、全人類對高質量、高品質生活福祉的追求和嚮往。

——王自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導

創新就是文明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創新又由從0到1的原始突破和從1到N的漸進革新構成。

——陳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

年輕人不能留在老師的一畝三分地上,要開拓新的領域、新的賽道。我建議年輕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緻,像我們做科學的最高等級,就是把科學技術和工程做成藝術品,那時候諾貝爾獎就是一個副產品了。

——俞大鵬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科技創新和學科交叉是醫學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必然途徑,它們將共同助推我國醫療事業發展,提升人民生活福祉。

——詹啓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院長

計算機技術的創新以及不斷涌現的芯片技術創新,將會促進醫學領域發生一次新的變革。

——寧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

恆心是非常重要的。做真正的科技創新,往往是沒有鮮花的,因爲大家往往看不懂、不認可。孕育真正的創新就是要在大家沒看懂的時候堅持不懈做下去,否則就不會有ChatGPT 這類前沿突破。

——劉陳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深圳理工大學(籌)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院長

創新是人類能力的放大器與加強器,它以超乎人們預料的迭代速度,將全球生產力、生產效率擡上一個個新臺階,最終給全世界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周逵

紅杉中國合夥人

源頭創新力量不僅需要從科研端尋找,也需要從產業中進行需求的挖掘,技術解題人和命題人,互不可缺。

——張嵐

DeepTech 聯合創始人兼COO

我們希望把單細胞測序技術真正推向臨牀,去解決微生物耐藥這個全球範圍內非常嚴重的、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王永成

浙江大學研究員

過去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回答西方人提出的問題,甚至在重複他們的答案。中國式創新,就要求我們能夠提出自己的大問題、好問題,吸引西方科學家和我們一起來回答。

——許敏鵬

天津大學教授、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

我們希望社會能夠有更大的容錯空間,不僅去鼓勵成功者,並且識別和保護還在積極探索中的探索者,從而讓敢於與衆不同的科學家能夠更好地堅持自己的初心,尋找自己的靈感。

——鄒貽龍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

與其講異同,我更傾向於把從 AlphaGo 到如今的大語言模型說成一個技術傳承的故事,從解決兩人對弈規則明晰的棋類場景進步到解決更開放的語言問題。

——胡瀚

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研究經理

低溫 CMOS 電路和其它的技術路線如超導 SFQ 電路,有非常多的合作機會。未來的圖景有可能是低溫 CMOS 集成電路和超導 SFQ 集成電路融合共同實現量子測控的場景。

——王成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我們人通過眼睛對光的感知來感知這個世界,如果對光的操控能力足夠強,就可以讓機器超越眼睛,不僅可以實現海量的數據傳輸,也可以實現信息的獲取和提取。

——虞紹良

之江實驗室副研究員

光伏發電已經成爲我們國家一道靚麗的名片。面向未來,我們不僅僅期待在電力部門,光伏發電能夠進入全社會的各個用能環節,更希望它能像太陽普照一樣潤澤全球,助力全球的碳中和能源轉型。

——陳詩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後

我們相信當分子呼吸看得見以後,分子篩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爲我們的生活服務,讓我們的天空更藍,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陳曉

清華大學助理研究員

鑽石在極限應變下會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非常期待鑽石半導體新時代的到來。

——黨超羣

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科創百人計劃”研究員

未來的電池應該是什麼樣,我自己的理解是它需要很高的能量密度,可以持續地使用,連續地使用,以及資源環境友好。

——高悅

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

未來,結合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熱潮和中國發展清潔能源的需求,我們計劃融合人工智能三維可視化和機器學習精準設計催化劑,催化清潔能源高效轉化,以實現無限的清潔能源。

——韓麗麗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

我相信基於這種全光譜、全平臺、納米尺度對光子的極限操縱來發展的科技,正在改變世界。

——胡光維

南洋理工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未來我們也將探索,將更多的邏輯門集成在一起,實現一個納米磁體的芯片。

——羅昭初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

希望能夠通過精妙的材料設計方法和化學合成手段提高鈣鈦礦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穩定性,從而開發新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

——馬冬昕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展望未來我們非常有信心發展基於二維材料的摩爾定律,實現更高集成度的芯片。

——田禾

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副教授

纖維集功能性、集成性、智慧性、響應性於一體,將爲國家戰略需求提供原創性成果與變革性技術。

——嚴威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教授

我們在尖端科學儀器方面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絕大多數儀器需要進口,研究的問題也是西方提出來的。在我們的研究裡,因爲要用到買不來的儀器,我們就自己搭儀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通過這種模式在基礎研究領域實現原始創新。

——楊傑

清華大學副教授

清潔能源在往後的發展可能會有一個大規模的爆發,我們也希望能夠持續地爲化工生產以及工業界提供一些電氣化的解決方案,從而達成一個清潔可持續發展的電氣化世界。

——姚永剛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未來我認爲越來越多的計算成像技術應用將是創新顯微探測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這些技術將共同拓展我們觀測世界的維度和精度,在宇宙觀測、原子調控、生物醫藥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原亞焜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

將高柔性、高亮度的全柔性材料製成的高分辨率發光器件集成在人體上,用於實時的健康監測、信息顯示、疾病治療等各種各樣的功能。

——張智濤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

創新並不是一個宏大的概念,着眼於眼前,就是通過發揮每個人的專長,在良好的合作氛圍之下,堅持不懈地死磕一個真正需要解決、值得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每個人向前一小步,社會就可以向前一大步。

——鄭雨晴

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特聘研究員

從火把到齒輪機再到核聚變,人類每一次能源密度的提高,就意味着一次生產力的大幅度飛躍。

——朱佳敏

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原子如何排列直接決定了材料的性質,比如電學特性、熱傳導特性、力學特性等,這些材料的特性對未來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將爲量子計算、能源領域,以及生物醫學領域提供重要的基礎。

——韓亦沫

萊斯大學材料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工程化細胞在未來的疾病治療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和新興的生物系統結合,例如基因測序、AI、單細胞分析,能夠給未來的疾病治療提供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胡全銀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

下一代通信系統,我們提出了一種全向可重構超表面(STARS),用於提升用戶的通信質量。

——劉元瑋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副教授

在我們的腦裡不管是大腦還是小腦,從出生到衰老整個三維基因組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數據有很大的使用價值,能夠幫助我們早期檢測疾病,開發新療法,希望這些新技術、新發現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並開發人類基因組。

——譚隆志

斯坦福大學神經生物學助理教授

未來激光3D 打印技術將會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工業生產中,飛機、汽車等零件的直接3D 打印將會成爲可能。

——王洪澤

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副教授

我們目前結合合成生物學、蛋白質工程、光電催化以及人工智能不斷創新化學-酶偶聯協同催化體系,目標是實現利用空氣和廢料合成高附加值化合物,真正做到從無到有,變廢爲寶。

——王雅婕

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

自由電子可以作爲媒介探測和產生利用純光學手段難以生成的光子態,從而用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

——楊易

香港大學助理教授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結合空間組學技術在組織原位理解造血幹細胞在體內有什麼強大的功能,它們的微環境決定因素到底是什麼。

——裴唯珂

西湖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首席科學家

正常自然界大家都是熵增,生命就是不斷地讓混亂度降低,讓無序變成有序,讓有序成爲系統,讓系統發育成爲生命。

——於樂謙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未來對於天然免疫調控的新分子的篩選和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免疫調控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將爲抗感染新藥的研發提供潛在靶標以及候選物質。

——劉洋

中國醫學科學院副研究員

人工胚胎,第一個合成人造的酵母菌,我覺得人類真的已經到了設計生命的邊緣,在扮演上帝。

——劉千葉

本草資本創始合夥人

不限制想象的話,我認爲(負碳合成生物學)在5到10年之內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

——許平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目前想要解決的一個命題就是我能不能再進一步,再去創建一個新的生命體,去回答一些起源進化的問題。

——邵洋洋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人類的運動控制非常複雜,整個漫長的進化過程,使得我們的腦、皮層還有深腦的這些結構,還有下到脊髓其實都在參與運動控制的這些計算和調整。我們如何能夠把這些層級形成一個協同的控制,一個協同的理解,可能將來對於患者的治療會更加有效。

——眭亞楠

清華大學副教授

大規模基礎模型極大地促進實現以人爲中心的新型的交互接口。如何更好地將龐大且複雜的生物醫學資料融入到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基礎模型,進一步加速生物醫學的發展,是我們非常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王光宇

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與平面二維的微納器件相比,三維微納器件可以提供更加廣闊的設計空間,更加優異的器件性能,甚至是全新的功能,相關研究有望推動生物集成電子器件,微型機器人等領域的跨代發展。

——張一慧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長聘教授

ChatGPT 確實實現了非常大的跨越,也顛覆了很多人工智能研究者以前的一些認知。一是其常識學習能力,二是 AI 創作能力,三是語言大模型出現的“涌現”現象。

——黃高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AI 使我們對大數據的處理更加得心應手,精度更高。從應用端來看,AI 很可能是遙感技術從2B 或2G 到2C 轉變的一個機會。

——曾也魯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導

2030年希望能夠達成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極限,也就是400Wh/kg,希望我們在安全技術方面的努力能夠使得400Wh/kg 的電池取得商業化應用的突破,突破本身安全出現的瓶頸。

——馮旭寧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準聘副教授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碳中和的問題,但是我們依賴的是歷史數據,這樣實際上就像你開車,你往後看,不往前看,現在發生的危險是不知道的。

——劉竹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際科學計劃 Carbon Monitor 負責人

有沒有可能讓這些器件從它所處的環境當中獲取能源,於是我們就有了這樣一個變化,我們就希望能夠和一些能量採集的技術進行結合,讓這個物聯網變成一個無源的物聯網。

——訾雲龍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長聘副教授、研究員

虛擬世界生成式 AI 和宏觀世界室溫超導兩大技術,除了產學研界的不斷突破,非學術圈以及老百姓也爲之興奮。

——高航

蒙牛集團創投基金負責人

我們用10年努力,在批量製備的基礎上,真正造出可以連續化製備、能夠大批量生產的超長碳納米管纖維,強度期待能夠達到現在最好的2倍、3倍甚至更高倍以上,爲解決國家高強度纖維方面被別人“卡脖子”的難題,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

——張如範

清華大學化工系副教授、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合成生物學)從0到1往往比較容易,發一篇論文就可以了,但是從1到10000,纔是我們中國工科人的使命,也是我們的願景。

——許建和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我們相信晚期癌症治療在各種意義上都是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技術填補這個需求,一定會創造很大的價值。這個信念支持着我們走出實驗室進行創業。

——何霆

藝妙神州創始人兼 CEO

宇宙很大,但外層空間也會變得“擁擠”,實際上地球周圍一千公里內只能放約7萬個衛星,所以十年以後空間資源會變得非常稀缺,這裡就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

——姚頌

東方空間聯合創始人&聯席 CEO

從科研到產業的跨度很大,科研的探索更多是好奇心驅動追問科學問題,而產業轉化很多時候是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爲別人帶來價值,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跨越。

——趙昕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芯宿科技聯合創始人

只有通過更大規模的片間互連才能夠實現量子計算級別的光子芯片系統構建。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大規模的片間互連,實現甚至是超越晶圓級別的極大規模的量子計算芯片以及光學神經網絡芯片的構建。

——楊林

圖靈量子產品研發總裁

正是這些好奇心,驅動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物理學的研究之中,科學也正是在此時出現並被髮展。最後我也想和各位科研工作者分享一句很重要的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胡嘉仲

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很多所謂終極目標及想象,更多是從科幻中看,主要方向有三點。第一,長生不老。第二,無所不能。第三,無窮無盡。

——金豫江

華控基金董事總經理、合夥人

作爲一線的科研人員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保持耐心,不斷地打磨目前的這些技藝,打好基礎,讓我們整個中國科研領域的所有研究人員在我們這裡面能夠孕育出中國自己特有的科研文化,從中再去實現自主創新。

——陳基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多模態通用生成模型或者多模態 GPT,它到底應該設計成什麼樣子,目前都沒有定論,我們大家都是值得去探索的。

——盧志武

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教授

未來我們在不同的行業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垂直的、基於通用大模型加上垂直模型的應用,把 AI 變成一個個不同的 AI 人才。

——朱明傑

氪信科技 CEO,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計算金融 CTO 工作室負責人

NLP 領域的科學家們在做的事情,就類似於讓語文老師教所有的學科,讓語文老師教歷史,教數學,教編程。

——陳雨強

第四範式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

通用大語言模型恰恰有着極高的理解力,Talk-to-action 這件事情如果能夠被打通,就很可能可以做智能助手、家庭陪護這些事情。

——孫彬

竹間智能總裁&首席運營官

人類,爲了什麼需要創新?你怎麼想?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