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爭議 英送難民到盧安達計劃喊卡

圖爲2021年11月24日,移民乘船抵達英國鄧傑內斯角海岸。(新華社)

英國與東非國家盧安達簽訂協議,要把偷渡者遣送至盧安達安置,但這項計劃引發與移民/難民人權有關的爭議。儘管面對國內強烈批評和司法挑戰,英國政府日前原定安排首班包機,把幾名非法入境者送去盧安達,但在最後一刻,因爲歐洲人權法院介入而叫停。這對強森政府造成尷尬打擊,但英國強調會推動這項計劃,正爲下一班飛機做準備。

英國內政部4月宣佈,計劃將未獲授權入境英國的部分尋求庇護者,遣送至盧安達,當局已向超過130人發出離境通知。英國政府原定14日安排包機將首批7人遣送至盧安達,以處理後續庇護申請,但在出發前最後一刻歐洲人權法院罕見介入,禁止英國將其中一名伊拉克人送往盧安達,指他可能面對「不可逆轉傷害」,結果令整個遣送航班取消。

英國內政大臣巴特爾(Priti Patel)表示失望,並對歐洲人權法院的介入感到驚訝,但強調這不會阻止政府實行計劃,稱法律團隊正檢討有關這次包機遣送的每一個決定,爲下一次遣送作準備。英國政府堅稱,爲阻嚇偷渡者從法國北部橫越英倫海峽抵英,相關行動有其必要。

英國雖已脫歐,但仍是專責維護歐洲人權、民主和法治的「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成員,因此須受到歐洲人權法院及《歐洲人權公約》約束。在歐洲人權法院介入前,首相強森暗示英國可能退出《歐洲人權公約》以便遣送非法入境者,他說「很可能」要修改法律,表示會持續審視所有選項。

據英國內政部數據,去年有約2.85萬人乘船經英倫海峽偷渡到英國,較2018年大增。爲遏止偷渡潮,英國政府4月宣佈「盧安達庇護」計劃,支付盧安達1.2億英鎊(約43.2億新臺幣),預計將數千名非法入境者送到盧安達,但此舉惹人權組織和宗教領袖反對,批評做法不人道。人權觀察指盧安達人權紀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