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地區巴人人骨體質特徵的考古發現

從體質人類學領域來對三峽地區先秦時期古代居民族屬的由來去蹤進行研究,主要是在三峽大壩工程上馬以後纔開展的,雖然過去也做過體質人類學方面的零星分析和研究,但限於人骨材料欠缺,因此研究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目前,有關三峽地區人類起源、人類體質特徵和類型及人類種族的變異等方面,體質人類學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使我們對三峽地區先秦時期居民的淵源和族屬有了一些粗略的認識,尤其是爲夏商周時期巴人種族的由來和去蹤的探討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證據。

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時期居民的種屬類型主要屬於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中的南方類型,其次也有接近華北近代組的成分。夏商時期居民的種族類型與三峽地區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時期居民的種屬類型基本相似,具有明顯的華南人或南亞蒙古人種的特徵。從人類學分析和研究的成果來看,似乎證明,夏商時期巴人的體質特徵與該地區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徵有着密切的關係,他們並非來自我國的其他民族地區。過去的所謂巴人西來說、北來說、東來說等,與三峽地區人骨材料反映出的真實情況不符。

商末至西周時期的人骨材料主要來自清江流域,這批材料的數量較多,其體質特徵與該地區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徵相同,具有明顯的華南人或南亞蒙古人種的特徵。遺址地層中出土的典型的巴人遺物,證明這些遺址爲商末至西周時期的巴人遺址。當時生活在這裡的居民與先前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關係密切,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古代居民是由該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逐漸演變發展而來的。結合現代土家族活體體徵的比較分析,發現古代巴人與現代土家人的體質特徵完全一致。這爲現今土家族由來於古代巴人說提供了佐證。

大約從西周晚期開始,楚人勢力逐漸進入三峽東部的鄂西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奉節以東地區亦皆爲楚國佔領。考古人員在西陵峽地區秭歸官莊坪東周楚墓中清理出的人骨標本,其種屬屬於亞洲蒙古人種範圍,其顱骨面部形態與現代蒙古人種東亞類型接近,而與南亞人種疏遠。西陵峽出口東部楚墓中的系列人骨標本與峽區內楚墓中人骨標本有着共同的體質特徵,都具有東亞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徵。西陵峽地區東周楚墓中人骨的體質特徵與沮漳河下游荊門、江陵地區同時期楚墓中的人骨體質特徵相似。這反映了三峽地區楚人與巴人在人種屬性上的差別和他們各自民族來源的不同。

本文由王光明 董苗 摘編自 楊華 唐春生 著 《三峽考古文化教程》一書。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覈:孫莉)

書號:978-7-03-073554-6

定價:268元

本書廣泛蒐集了三峽地區截至目前所發現的自舊石器時代至元明時期的考古資料,結合相關學科的知識,對三峽地區考古文化進行了全面分析,釐清了三峽地區各個歷史時期考古文化的內涵及其演變序列。本書對三峽地區考古文化與周鄰地區考古文化的關係,三峽地區古代人類居住環境以及農業、飼養業、漁獵業、鹽業、手工業等方面的探討,尤爲深入。本書資料翔實,論述清晰,觀點獨到,是一部系統研究長江三峽地區考古文化的重要著作。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師生學習研究三峽區域考古文化閱讀參考,也可供文博、考古愛好者及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專家研讀與參考。

賽博古公衆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