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措並舉用好紅色資源

本報記者 劉士安 曹玲娟

興業路上,石庫門前,來自上海市音樂幼兒園的90後志願者徐文晶聲情並茂地講述中共一大會址的故事。“願孩子們在心中埋下紅色的種子,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她從小就常到這裡參觀,如今已從聽講人變成宣講人。

徐文晶是“黨的誕生地”志願服務隊的一員。迄今,共有逾萬名志願者在中共一大紀念館累計提供義務講解3萬多批次,接待服務觀衆1215萬人次。

近年來,上海多措並舉用好紅色資源,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黨成立後黨中央機關長期駐紮上海。上海要把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爲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切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奮勇爭先、走在前列。”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高質量推進實施“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讓紅色文化根植廣大幹部羣衆特別是青少年心靈。

興業路、漁陽裡、中共二大會址……上海擁有600餘處革命舊址及紅色場館。2021年6月,中共一大紀念館在建黨百年前夕落成開放,展品數量從原先的278件增至1168件,通過文物實物展示、場景還原等方式,生動展現“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近3年來,紀念館舉辦100場“百件文物藏品進課堂”活動,推動講好用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陳望道舊居闢建爲《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後,復旦大學“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擔任講解工作,年均講解700多場。

乘坐“百年黨史路 奮鬥新徵程”紅色巴士,黃浦江兩岸重點紅色文化地標盡收眼底;踏上“紅色經典步行道”,市民和遊客可以參觀紅色文化地標;10類主題130餘條紅色文化研學實踐線路上,中小學生流連在紅色場館……紅色文化如春風化雨,浸潤着這座國際大都市。

上海市制定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推動用好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在全市蔚然成風。作爲早期黨中央機關駐紮地,靜安區積極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一方面大力推進舊址遺蹟發掘建設,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紀念館和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紀念館先後建成並對外開放;另一方面發掘、宣傳紅色故事,連續出版《紅色印記》《激盪百年》等書籍,拍攝100多部反映革命舊址遺蹟的微視頻。徐彙區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普陀區推出“赤色滬西”等紅色研學路線,黃浦區組織中小學生參觀紅色舊址和紀念設施……上海市市級機關工作黨委、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面向全市基層黨組織發佈100場黨史學習活動,引導廣大黨員走進紅色場館,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時,上海深入發掘紅色資源、繁榮文藝創作,讓傳承紅色文化走深走實走心。

今年3月23日,改編自同名小說的話劇《千里江山圖》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演。作品以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至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瑞金爲背景,刻畫了英勇無畏的共產黨人羣像。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近年來推出了《覺醒年代》《英雄兒女》等一系列紅色題材作品,將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和蕩氣迴腸的人物故事呈現在觀衆面前。

上海現有500餘家文博場館、劇場劇院和A級旅遊景區,每年舉辦近4萬場演出、約2000場展覽。從經典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到最新創排的話劇《青年張聞天》,從“永恆的誓言——中國共產黨入黨宣誓文物史料專題展”到“奮鬥”系列美育展覽,上海文化領域的紅色題材精品頻出。

今年2月,上海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行動方案,出臺九大行動、30項重點工程,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黃浦江兩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上海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將全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開創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新局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