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中國新能源產能有力促進全球綠色轉型與開放發展

據商務部網站,近期,一些國家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指責中國新能源產業依靠補貼大量出口,過剩產能衝擊國際市場。這一謬論有悖常理、有違事實,本質是“雙標”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新伎倆。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一、對產能問題要立足市場經濟規律客觀辯證看待

市場經濟原理表明,基於全球市場的供需匹配有利於提升效率。供需原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條件下,世界經濟早已成爲不可分割的整體,生產和消費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供需的有效匹配和調節。企圖僅用本國或者“小圈子”的產能來滿足需求,事實上難以做到,也必然造成全球範圍內的重複建設、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割裂全球產供鏈,衝擊全球經濟體系。比如汽車產業,就是在全球生產、全球銷售中發展壯大起來的。2023年,德國汽車產量僅20%在國內銷售、約80%銷往國際市場,日本汽車產量約50%銷往國外,而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銷售僅佔產量的12.7%,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毫無道理。

國際貿易實踐表明,基於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有利於全球福祉。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就是各國基於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合作,從而促進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全球配置,帶動資本和產業的全球佈局,爲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爲各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中國新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一方面是契合了全球綠色轉型的迫切需要,有助於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據估算,每輛新能源汽車每年減碳約1.66噸,中國2023年出口120.3萬輛新能源汽車,每年可減碳約200萬噸。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新能源產品性價比高,比較優勢明顯。中國出口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價格,低於歐洲本土同類車型,但仍比國內售價高一到兩倍,利潤可觀,根本不存在傾銷。

產業發展規律表明,基於科技進步的優質產能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是大勢所趨,全球對新能源產品的需求持續擴大,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十分廣闊。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爲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同時,全球新能源產業正在從“孕育期”向“成長期”轉換,離“成熟期”還有相當距離,技術和產品快速更新迭代,將不斷催生新需求、激發新動能、創造新產能 。先進產能非但不會過剩,反而是相對不足的。

二、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優勢是在開放競爭中打拼出來的

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從20多年前開始,中國企業就在新能源領域持續進行研發投入和產業佈局,形成了獨有的技術優勢。以電池這個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部件爲例,從液態鋰電池到半固態鋰電池,從充電一次續航1000公里的麒麟電池,到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的800伏高壓碳化硅平臺,電池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安全性能更高、續航里程更長、充電速度更快。

持續完善產供鏈體系。中國企業在實踐中逐步集聚形成了高效、完備的產供鏈。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配套體系既包括傳統的車身、底盤及汽車零部件生產供應網絡,也包括新興的電池、電控、電驅動系統以及電子產品和軟件的供應體系。在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了“4小時產供圈”。

持續優化市場生態。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場景豐富、競爭充分,數字、綠色、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應用和產業化,在活躍的創業創新和激烈的優勝劣汰中,不斷涌現出競爭力強、廣受歡迎的優質企業和產品。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增長35.8%和37.9%,其中在國內銷售約830萬輛,佔比87%。

持續推動開放合作。中國積極歡迎外資企業參與新能源產業發展。大衆、斯特蘭蒂斯、雷諾等多家跨國車企與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合資建廠。特斯拉佔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比重超過1/3。大衆汽車全球CEO表示,“中國市場已成爲我們的健身中心”。同時,中國企業積極對外開展投資和技術合作,帶動了當地新能源產業發展。

三、指責中國產業補貼導致“產能過剩”完全站不住腳

中國產業補貼政策合理合規。以產業補貼政策引導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通行做法,關鍵是要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堅持公平、透明、非歧視。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適用於各類市場主體,所有企業均可平等享受。中國相關補貼政策已及時全面向世貿組織通報,不存在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性補貼。反觀美歐,近年來補貼力度顯著加大,且帶有大量排他性、歧視性做法。比如,美國《通脹削減法》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歧視性對待中國企業,將中國企業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和關鍵礦物排除在享受補貼範圍之外,對中國相關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設置重重障礙,明顯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做法。歐委會也批准了大量補貼計劃。

炒作“產能過剩”實爲焦慮過剩。以“產能過剩”爲藉口抹黑打壓中國,實際是擔心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反映的是相關國家的焦慮心態。搞貿易保護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只會事與願違。通過“貼標籤”“扣帽子”,對中國產品出口和投資合作設限,擋不住中國前進的步伐,反而會絆倒自己,還會破壞全球新能源產供鏈穩定,擾亂國際經貿秩序,拖累全球經濟復甦。搞綠色“雙標”做不到兩頭漁利,只會適得其反。美歐不能一手高舉應對氣變的大旗,要求中國爲應對氣變承擔更大責任,一手揮舞綠色保護主義的大棒,阻礙中國綠色產品自由貿易。這樣的做法無助於解決自身問題,反而會破壞全球氣變合作,阻礙全球綠色轉型。談氣變合作就不能搞保護主義,搞保護主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氣變合作。

中國將始終堅持開放合作,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與世界各國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新機遇。中國堅定維護以世貿組織爲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定支持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願與世界各國深化新能源產供鏈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