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國家統一法 箭在弦上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藍孝威攝)

大陸《國家統一法》的問題已浮上擡面,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如果臺獨勢力一意孤行甚至鋌而走險,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這個「措施」是否有所指向「國家統一法」的制定,就值得關切。《國家統一法》已進入研擬階段,它應該有幾個必須深層考量的背景:

一、內部政治上的考量: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第一個百年。面臨即將進入百年交替的掌舵人習近平,他必須繳出成績單。況且在2022年中共第20屆全代會之前,他也需要在「臺灣問題」的解決上有所突破,以利他追求第3次連任的中共最高領導人的過程。

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會上講話,針對「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強烈表示「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至於「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的看法,是否要列入法制化的方案,當然是重點所在。

2020年5月28日通過《港區國安法》的前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戰書在第一項「確保憲法全面實施」任務中曾說,要強調、要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這透露出的信息,就是未來北京在考慮臺灣問題的時候,準備要逐漸納入國家的憲政法律體系當中

二、臺灣內部因素導致「趨獨」及「反中」聲勢上漲的考量:首先,臺灣趨獨的走向已十分明顯,北京當局早就不再期待民進黨會「轉向」,這樣的「走向」可從蔡英文談話內容中呈現。2020元旦文告中蔡英文強調,臺灣不可能接受「一國兩制」;1月11日的「勝選演說」,蔡英文也說,「要臺灣在主權上讓步,吞下我們無法接受的條件,是不可能的事」。再來就是蔡英文全面使用「中華民國臺灣」的名稱,來凸顯「臺灣」的主權;最重要的是,蔡英文在過去5年任內,從來沒有說過「九二共識」4個字。

其次,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的本土化暨「獨臺」的趨向化,北京也不會再幻想兩岸關係會回到從前。儘管在江啓臣當選黨主席之後,他的大陸政策還是填上了「九二共識」,但北京確已不再視江啓臣會延續國民黨的傳統,也是個事實。

再者,臺灣立法部門屢傳「反中」及「趨獨」的法案,讓北京警覺臺灣的「趨獨」已走向法制化。今年立法院充塞了要尋求臺灣「實質獨立」或近似「法律性獨立」的一些舉措,這包括了辜寬敏推出的兩項制憲公投提案;「華航護照正名」兩項公決案;以及立法院也一讀通過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修正草案,將內文中的「國家統一」字眼予以刪除,並修改爲「因應國家發展」。雖然上述提案均在「起點熱潮上」、最後結果卻變成「退場冷處理」。但法案本身對「趨獨」的傾向,已足讓兩岸關係走向變質

三、美國在兩岸關係的負面發展上一直在推波助瀾:美國在臺灣背後支持「抗中」並刻意塑造臺灣是主權實體,使得北京不再坐視。譬如美國對臺灣的「兩國論走向」,沒有完全的阻止。在美方暗許下,臺灣駐美機構更名爲「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駐美代表處也更名爲「臺灣代表處」。加上多項援臺法案在美國國會通過,以及兩名現任閣員衛生部長阿札爾在與國務次卿柯拉克接連訪臺,加上蔡英文2016年上任迄今,美國對臺軍售共7次,另外在2020年10月又一次性宣佈了3筆對臺軍售案。所以2020年8月28日當蔡英文宣佈開放美豬及美牛相關事宜時,曾親口說了這段話:「此時此刻,臺美關係達到了數十年來最好的狀態」,這就足以警惕了北京。

(作者爲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