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馬斯克現象與棄臺論

旺報社評

馬斯克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中表達對臺海緊張局勢升高的擔憂,他認爲,如果臺海爆發衝突,特斯拉將被捲入,蘋果也難置身事外,全球經濟將因而遭受30%的損失,他建議在臺灣設立一個比香港更自治的「特別行政區」,以維持兩岸和平。這個主張與北京的「一國兩制」同調,兩岸各有不同的反應。馬斯克的建議不能代表美國企業界,但他對戰爭的憂慮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正是這種憂慮使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有「棄臺論」的主張。

美國棄臺論殘酷 不曾停止

棄臺論出於國際現實主義的考量,雖不符合目前的政治正確,但是存在已久。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國一些戰略學者如季辛吉和布里辛斯基都認爲美國已經不能無視於中國大陸的存在,承認中華民國,拒絕與北京來往,不符合國際現實。加上美國急於從越戰泥沼脫身,又有「聯中制蘇」的大戰略需求,放棄臺灣交換與大陸的交往符合美國利益,而美國後來的外交實踐上也的確如此。

2010年中國大陸的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快速提升,又有一波「棄臺論」出現。2011年哈佛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員凱恩投書《紐約時報》,主張華府應用臺灣與北京交易換取1.4兆美元的國債。當時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的幕僚也是現任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還將此文轉寄給他的老闆。希拉蕊回覆蘇利文說:「我看到了這篇文章,我覺得這想法很聰明,讓我們來討論吧!」這或許是句玩笑話,但是當時有不少重量級的學者十分認真思考以臺灣交換區域和平。

布里辛斯基在2011年就主張修改「臺灣關係法」,與中國大陸建立一種穩定的關係。美國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2014年與2018年在美國《國家利益》期刊發表兩篇文章〈向臺灣說再見〉與〈安息吧,臺灣〉,主張放棄臺灣。兩篇文章內容基本相同,但更悲觀。他認爲中國大陸遲早會取代美國在亞洲的勢力,臺灣將無法避免成爲中共的一部分。米爾斯海默從美國的利益分析:「如果臺灣被中國佔領,美國不會升級到核戰水平,賭注(臺灣)不值得冒一場熱核戰爭的風險。臺灣不是日本甚至韓國。因此,美國的明智戰略是不試圖擴大其對臺灣的核威懾力。美國可能最終放棄臺灣的第二個原因是:這是一個特別危險的爆發點,很容易引發一場不符合美國利益的中美戰爭。」

美中爭搶臺積電 不惜譭棄

現實主義一向不受美國主流媒體的青睞,媒體、官員與學者多重視自由民主價值,認爲臺灣是個蓬勃民主政體,與美國共享相同價值。美國對臺灣有長年的承諾,要維繫臺灣自治,對抗來自中共的軍事威脅。除了價值與承諾外,隨着中美對抗升高,臺灣的角色也在改變。除了地緣政治外,臺灣在國際經濟上特別是晶片生產供應鏈上的特殊地位,也成爲中美角力的焦點。戰爭所造成晶片供應鏈的破壞,將造成全球經濟重大的損失,而這也是馬斯克所擔憂的。

馬斯克認爲解決之道是避免戰爭,代價是臺灣主權地位的改變,是棄臺論的一種延續。現在美國有些人認爲爲了避免高端晶片生產落入北京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高端晶片生產回到美國。若是一時無法移植,在戰爭爆發時,也要摧毀臺積電的廠房、撤離高級工程師,以確保生產技術不會外流。這種搬遷甚至自毀臺積電的主張,也是一種「棄臺論」,一種譭棄臺灣的論點。這兩者,無論哪一種「棄臺論」基本上都是站在同一個出發點,那就是不相信美國的威懾或承諾足以保障臺灣不受中共的威脅,認爲美國已失去遏制中共武統的能力,更無法防止戰爭在臺灣造成重大的破壞。

馬斯克的主張不值一哂,但他的主張代表美國商界開始認真擔心臺海戰爭,可以視爲「馬斯克現象」。臺灣要認真思考:一旦美國商界越來越相信北京統一臺灣的決心與能力,越來越不相信美國可以嚇阻北京的企圖心,社會氛圍就會改變,政治圈就會跟着轉向,臺灣應如何超前部署「馬斯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