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歐洲戰略自主是中國的機會

旺報社評

法國總統馬克宏訪華後強調歐洲要走「戰略自主」的道路,不做大國附庸;要避免捲入與歐洲無關的爭議,包括臺灣議題;並誓言歐洲要在中美兩強之爭中成爲第三強權。此言一出,在大西洋兩岸都引起巨大的反彈。一些評論認爲這是歐洲重大的轉向,但歐洲戰略自主並不是新詞,馬克宏的表態是否代表歐洲的戰略選擇,仍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中歐關係的改善對舒緩緊繃的地緣政治有益,世人應樂觀其成。

自主是歐洲唯一的出路

歐洲特別是法國追求戰略自主其來有自,不是新鮮事,更不是歐洲的大轉向。西歐固然得益於二戰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及北約共同防禦網。但歐洲對戰後冷戰格局始終有所不滿,認爲在美蘇二極結構下,被美國納爲附庸,被推上核武威脅的前線,隨時可能捲入戰爭衝突;美國摧毀黃金本位,濫用美元信任,讓歐洲經濟也淪爲附庸。從最早的六國煤鋼組織到發行歐元,一部歐盟發展史就是一部歐洲重建與追求和平安全與戰略自主的歷史。2016年歐盟更將戰略自主納入全球戰略文件。

馬克宏曾批評北約「腦死」,但俄烏戰爭使北約復活並更壯大,此時再度提起歐洲戰略自主,無怪被人批評不合時宜。但西歐國家特別是法國,看到集團對抗死灰復燃,歐洲陷入雙重依賴:軍事依賴美國、經濟依賴中國,前景黯淡。去年12月馬克宏訪問美國,對美國在能源與經濟政策上趁火打劫表示抗議。馬克宏批評美國以高於市場價4倍的價錢賣天然氣給歐洲,提高了歐洲的能源價格,又通過《降低通膨法案》以補貼方式保護美國市場,逼使歐洲企業出走,這根本是在分裂西方。

更別提俄烏戰爭及美國強力升息造成歐元大幅貶值,都迫使歐洲再度認清戰略自主的重要性。在戰略自主的前提下,歐洲必須重建與北京的關係,戰略空間才能擴張。追求歐洲戰略自主不是馬克宏訪華後的投降主義,而是歐洲一貫的追求以及面對未來世界格局的唯一出路。

歐洲通往獨立自主之路充滿阻力。首先,就是歐盟內部意見分歧。4月11日馬克宏訪問荷蘭,向煤鋼組織創始六國之一的荷蘭尋求支持。但幾乎同一時間,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奇訪問華府尋求與美國在經濟與國防上的合作。莫拉維茨奇批評馬克宏短視近利,爲了做生意不惜付出地緣政治的代價。波蘭總統杜達也強調,美國對於歐洲安全的重要性,反對歐洲「戰略自主」。新歐洲與老歐洲對於軍事威脅與經濟利益的立場南轅北轍,歐盟要在戰略自主的方向上尋找出一致的立場,難度極高。

擺脫對美國的軍事依賴

再者,要追求戰略自主首先還是要有擺脫對美國的軍事依賴的實力。由於俄烏戰爭爆發,歐洲國家明顯感受到安全的壓力,軍費大增。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統計,全球軍費開支在2022年連續第8年創下新高。其中歐洲軍費增加是全球軍費大增的主要原因。歐洲去年軍費支出比前一年增加13%,達到冷戰結束以來的最高點。即便如此,短期內仍難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美國在歐洲仍是強大的軍事存在。

美軍駐紮歐洲原本爲6.5萬人,俄烏戰爭後增加到10萬人。美軍在歐洲多處設有軍事基地,德國的軍事基地更是全球幾個最大的軍事基地之一。美國還在德國、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核子武器,北約這個保護傘也是緊箍咒。軍費大幅增加又會造成排擠,影響政府的福利支出。現在法國爲了退休金改革,引起民衆大規模的罷工抗議,想要歐洲民衆放棄美國保護與高社會福利的奶嘴談何容易。

習近平日前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話,促和俄烏戰爭可能不再是天方夜譚,在中美對抗格局下,歐洲要走向戰略自主,是中國戰略突圍的機會,「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仍擱置在歐洲議會,如能順利解凍,對中歐關係的改善助益極大,當此關鍵時刻,謀求俄烏衝突政治解決,是北京難得的戰略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