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察高屏溪水情 陳揆:攜地方超前部署

陳建仁表示,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例如義大利今年2月由於降雨不足,導致威尼斯運河水位過低,幾乎所有水上交通都停擺。臺灣在2020年創下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並在2021年面臨百年大旱的挑戰,當時苗栗、臺中、彰化等地皆採取臺灣史上最長的分區供水措施,而不到2年,南部地區又將近600天沒有明顯降雨,但幸賴此次經濟部及水利署超前部署因應,於去年8月起即展開各項節水調度措施,並在今年3月1日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由經濟部長王美花擔任指揮官,因此臺灣抵擋旱情的能力已較百年大旱時期更加堅韌,確實展現事在人爲的決心。

陳建仁強調,政府施政要能體察民情、苦民所苦,並針對各項問題進行前瞻部署。有鑑於此,蔡總統上任後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其中在「水環境建設」方面,過去5年已投入超過1,300億元,加強節水、找水及調水等各項措施,迄今全臺每日可增加近200萬噸水源,也使得今年高雄供水量無須減半;此外,行政院亦於今年3月23日覈定「2023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劃」,投入13億元經費,要爲南部地區多省水、多找水、多調水,感謝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率領所屬持續努力,以及地方政府共同配合,爲全臺各地打造許多良好的水環境建設。

陳建仁表示,百年前日本水利專家鳥居信平在屏東興建「二峰圳」汲取伏流水,迄今仍可供應民生用水,而臺灣擁有水質優良的伏流水,應予以妥善開發、使用,進一步填補水源缺口,其中在高屏溪沿線的溪埔與大泉伏流水工程皆已完工啓用,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陳建仁也提到,高雄自3月30日起水情燈號已轉爲減量供水的「橙燈」,爲持續多找水,目前水利署與高雄市政府已合作增鑿11口抗旱水井,第二階段增鑿的水井也正在趕工中;同時,高雄緊急海淡機組預計於4月底可運轉,併入系統供水。透過這些努力,每天可讓高雄增加10萬噸供水,相當不簡單,顯見只要中央、地方相互配合,並即時反映問題,就可以一起努力做得更好,後續也請水利署做好跨縣市水源調度與供水等工作,實現共榮共好的精神,只要大家團結一心,臺灣就會更強大、走得更遠,成爲一個更堅韌、更永續的國家。

最後,陳建仁表示,爲因應氣候變遷的缺水問題,臺灣超前部署興建各項水資源建設的做法,讓他的國外友人十分佩服,這都是因爲我們熱愛這塊土地,希望這塊土地能夠永續發展。期盼大家繼續團結,持續多找水、多省水、多調水,一起平安度過這個乾旱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