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主體倍增造假更甚!20張執照3家實存 陸央媒指根子在上頭

20張營業執照3家實存,市場主體倍增造假更甚,陸央媒指根子在上頭。(澎湃新聞)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陸央媒《經濟日報》3日刊發評論文章稱,近日媒體報導,某地爲落實「市場主體倍增」計劃,過程中存在嚴重造假現象,有人名下辦理了20張營業執照,卻只有3家真實存在。爲何甘願造假?很多時候「問題在下頭,根子在上頭」,「唯量是圖」既不可取,也不可持續。

文章指出,新增經營主體的數量,是衡量地方營商環境和發展活力的重要指標。經營主體與當地營商環境關係,就像種子與土壤。有好的光熱水肥條件,種子自然能茁壯成長、開枝散葉;反之,則植被稀疏,甚至一片荒蕪。爲完成指標虛假註冊經營主體,是典型自欺欺人。

在基層,這樣的事不是孤例。幾年前,就有企業負責人吐槽,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爲了增加經營主體數量,向多家企業蒐集身分證用於註冊新公司。這種只求表面數據好看、不顧實際效果的做法,不可能帶來發展活力,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果。一方面假數據會影響決策,導致對地方實際發展效能做出錯誤判斷;另一方面,如果引發質疑相關部門公信力,將嚴重損害當地的營商環境。

評論強調,既然如此,爲何還會有人甘願造假?很多時候「問題在下頭,根子在上頭」。任務層層下達,成績逐級上報,人人心知肚明,個個都不戳破。

經營主體的設立,本質上是市場行爲,由投資者根據企業需求、投資方向、市場趨勢、營商環境等做出綜合判斷。各地推出政策措施時,往往會在「經營主體」前用一個詞:「培育」。經營主體增加,既需要精心營造企業落地生根的「土壤」,也要對企業成長過程耐心細緻呵護。

文章表示,進一步說,就算數據不造假,經營主體也不是單純的越多越好。經濟活力需要量的積累,離不開千千萬萬個經營主體的貢獻。但地方發展的韌性,更需要質的積澱,「唯量是圖」既不可取,也不可持續。高品質發展的企業越來越多,才能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