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年 中國重啓沿海地區新建核電項目

本報訊

中國國務院15日召開的常務會議決定,按照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在沿海地區覈准開工建設華龍一號」示範機組

此前,使用ACPR1000技術的紅沿河核電站5號機組已於3月29日正式開工建設。這意味着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後,中國全面重啓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沿海地區覈准開工建設「華龍一號」示範機組,既是順應國際能源發展趨勢,優化能源結構,構建風、光、水、核等多元化清潔能源體系的必然選擇,也有利於鞏固和提升中國裝備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帶動有效投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經濟穩定增長,推進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

▲2014年4月15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上,觀衆中核集團展區觀看「華龍一號」三代核電系統模型

福島核電站事故後,中國政府決定,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批准前,暫停審批覈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同時,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切實排查安全隱患,確保絕對安全。

去年6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提出,在採取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前提下,抓緊啓動東部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

「從總體上看,中國核電產業已經初步具備了在更高的起點上發展的基礎。」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此前表示,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核電的發展正在由二代向三代轉變,中國正在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升級。

會議提出,「華龍一號」是以中國20多年核電建設運營成熟經驗爲基礎,汲取世界先進設計理念的三代核電自主創新成果。決定覈准建設「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示範機組,目的是在調整能源結構中促進穩增長。

業內人士指出,這也是中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通過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穩定經濟增長的又一重要舉措。

爲了穩定投資,中國政府已選擇一些公共產品的薄弱環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提出幷積極推進七個重大工程包,其中就包括沿海核電工程等清潔能源重大工程。

爲了優化能源結構,中國政府已提出,要積極發展天然氣、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但截至2014年,中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22臺,裝機容量僅有2010萬千瓦,距離2020年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劉寶華說,核電是穩定、綠色高能量密度的能源,發展核電對保障電力供應、保障國家長期的電力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在覈電設計、製造、建設、運營維護等各方面都積累了相當的實力,發展核電項目對於提升中國在世界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地位和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通過實施示範工程,採取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完善應急預案和應急響應措施,確保工程建設和運營安全,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關鍵裝備與核心技術,爲核電裝備走出去開展第三方合作創造有利條件。讓高效、清潔、安全的綠色能源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動力。(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