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陳時中與道德的距離(崔慈悌)

陳時中(左)3日推出廣設免治馬桶政見,合體網紅四叉貓(右)拍攝宣傳片,但片中出現窺探如廁的畫面引發爭議。(取自陳時中宣傳片)

民進黨臺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深陷免治馬桶政策的「偷窺風暴」,儘管表達歉意併火速修正影片,但從陳時中和民進黨的迴應來看,都不認爲自己有錯,民進黨甚至以「政治鬥爭」反駁外界的批評,顯然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上次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敗得一塌糊塗,連長期執政的高雄市都不保,輸給半路殺出的韓國瑜,卻在1年多的時間內浴火重生,2020年蔡英文靠着「抗中」與「年輕族羣」兩張王牌殺出重圍,拿下史上最高的817萬張選票。

總統選戰的獲勝,讓民進黨此後的大小戰役都不敢丟下這兩張王牌,今年8月初政府不甩對岸威嚇,堅持邀請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還輪番邀美日議員、卸任官員及我友邦元首和官員先後來臺,就是要塑造執政黨不畏戰的形象。

過去爲避免公投案過關,民進黨透過修法,讓公投與大選脫鉤,此次爲搶攻年輕族羣選票,大力宣揚「18歲公民權」修憲案,要綁11月26日九合一選舉力拚過關;之前每逢選舉,就會開一次的社會住宅政見支票,這次也不例外,看準的正是剛出社會不久,經濟上較弱勢的年輕族羣。

爲迎合年輕人口味,此次讓陳時中深陷「偷窺風暴」的免治馬桶座競選影片,不僅和知名網紅合作,還試圖以無厘頭和詼諧的方式來呈現。只是沒想到,影片中陳時中偷窺四叉貓如廁的畫面,類似南韓電影「熔爐」的窺視橋段,讓許多民衆看了非常不舒服,也引來性騷擾爭議。

儘管陳時中澄清「沒有任何騷擾的意思在,有這種感覺,我們表達歉意」,但這類影片一旦被玩笑對待,就可能被年輕人拿來模仿。更何況被知名政治人物拿來當作宣傳,未來很可能被偷窺狂以仿效當作偷窺的藉口,成爲過去被騷擾者以及未來女性如廁時的陰影。

從陳時中迴應媒體的語氣來看,顯然並不認爲自己有錯,民進黨甚至透過發言人批評這是國民黨的「政治鬥爭」,讓重要的公共衛生、公共廁所等政策的討論流於政治口水。

儘管民調顯示,陳時中提出的公廁全面安裝免治馬桶座,多數人不敢使用,日本方面的研究也認爲不符合衛生要求,但大家真正在意的並非公廁政策的好壞,而是廣告呈現的方式,只一味討好年輕人,卻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意識。

這從民進黨之前處理前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論文門」事件可見一斑,面對抄襲指控,民進黨不惜以政治力對抗臺大,只想把它打成「政治鬥爭」贏得選戰,卻不去思考對學術界以及年輕學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打贏選戰固然重要,但如何「有所爲,有所不爲」更重要,身爲執政黨,不只要鞏固國家安全的防火牆,更該爲這個國家留下道德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