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正摸着石頭過海(楊雨亭)

臺灣的「護國神山」主脈將搬遷到美國,變成了美國的「晶片神山」,未來十年內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空洞化難以避免。(示意圖/達志影像)

《今週刊》今年6月9日號報導「臺積電公司2020年宣佈,將在亞利桑納州建立一座5奈米半導體晶圓廠(21廠),2021年動工,預計2024年投產。之後美國境內將有最先進的晶片製程技術,客戶能就近獲得世界級晶圓以及產業周邊供應鏈的效益。」據悉,臺積電在美國建廠計劃的資本支出將近4000億臺幣。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產業周邊供應鏈」,也就是說,不只是臺積電本身,相關的晶片設計、封裝測試以及晶片製程中所需原料、設備等整條生產鏈,皆需全數移轉至美國本土,尤其是包括人才。

近日來,不時傳出臺積電將有計劃、分階段地轉移臺灣廠內部分相關技術與管理人員至亞利桑納州鳳凰城臺積電新廠工作。今年11月3日第一批臺積電員工和家屬已搭包機離臺赴美。可以想見,臺積電除了提供赴美工作人員優渥薪資福利,美方還將給予其家屬之合法居留證,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綠卡」。合理推測,美方對於相關供應鏈企業至美設廠,願意赴美工作的人員亦將給予同等待遇。

在美中衝突與臺海戰爭威脅下,美國爲保障關鍵戰略產業的晶片生產,今後臺積電與供應鏈企業轉移至美國工作的人口包括家屬將以萬計。臺灣的「護國神山」主脈將搬遷到美國,變成了美國的「晶片神山」,而臺灣的「神山」則可能日漸夷爲丘陵。如果美國再計劃將筆記型電腦、蘋果手機與網通產品等代工產業中的生產線及主要技術與人員移轉至美國,未來十年內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空洞化難以避免,消失的年外銷訂單將高達10兆臺幣之譜,對於臺灣的稅收、經濟發展、科技產業與人口結構影響甚鉅,甚有可能產生如日本般長時間的發展停滯。由此,臺積電今年以來股價跌落三分之一,短期內看不出臺積電有任何利多消息,而政府對此束手無策。

如果這是純商業的考量,外人無法置喙。事實上臺灣的高科技產業長期高度依賴對美代工與外銷,根本無法對美國政府與企業說「不」,顯示出我產業的無根狀態。當美方基於自身的需要時,要你搬你就得搬,我政府無計可施,甚至不敢對美方表示意見,反映出臺灣政治與經濟發展的殖民性格。

1978年底美國政府突然片面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79年4月美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我國固然得以依此美國國內法在國際上繼續生存發展,卻使得臺灣日益「去國家化」,而實質上成爲美國的保護國。今年美國國會執意通過《臺灣政策法》,其中擬將臺灣列爲「類北約同盟國」,以便在臺海戰事時,美軍出師有法可依。這樣的情形,臺灣一樣沒有選擇,形同飄萍。因此,在此面臨急遽動盪之際,我們應深刻反思: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我們如何找尋到下一個安穩的石階?1980年代,鄧小平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摸着石頭過河」;40年來,風水輪流轉,現在換作咱們臺灣是要「摸着石頭過海」了。想起來,驚險無比!(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