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政治干預北農 陳吉仲分寸盡失(李武忠)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稱北農總經理翁震炘(左)讓北農人事進用變透明,應該續任,農業專家痛批陳吉仲把黑的說成白的。(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國臺辦日前宣佈重新開放臺灣鳳梨釋迦進口,對於臺灣辛苦種植鳳梨釋迦的農民而言,是一大喜訊。對此主管部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發文,認爲這是政治操作並批評臺東縣長饒慶鈴不應配合大陸起舞,自貶國格;臺東縣長饒慶鈴也立即發文反擊,並回批「爾俸爾祿,民脂民膏」。

在農委會對於中國大陸暫停多項農漁產品進口束手無策之際,臺東縣政府能苦民所苦,不怕被抹黑威嚇,願意採取積極作法,以溝通代替對抗,不正是在未降低國格的情況下,又能爲兩岸農漁產貿易僵局解套的最佳示範;相較於農委會的「自由鳳梨」、「民主石斑」等一系列的政治操作,相信外界會給予臺東饒縣長及其執政團隊更多的肯定和掌聲。

這些年國內農業事務涉入太多的政治操作,早已遠離市場機制,偏離正軌,號稱農經出身的農委會主委滿口政治術語,毫無專業素養。

日昨,爲了北農董事長和總經理可能換人,農委會主委再度批評韓國瑜任總經理期間「菜土菜金」,讓農民種菜像下賭一樣難預期,這樣的批評並不公允。畢竟菜土菜金始於生產端,關鍵在落實苗種生產、銷售申報及查覈機制的源頭管理;例如,高麗菜因較易種植且省工,資金需求不高,而且生長期約70天,導致經常發生產銷嚴重失衡,中央對此現況都難以掌控,北農顯然不是問題的核心。尤其,這樣的情況也不只出現在韓國瑜任職北農期間,陳主委的說詞未免過於政治化,也沒擔當。

菜土菜金不能歸責於哪個人或哪個批發市場,而是需要靠苗種放養量申報、超市與拍賣市場行銷動態等全方位資訊蒐集分析,再配合農民自身經驗判斷菜價走勢,依此決定投入時機與規模,才能避免產銷失衡。

況且,中央農政主管機關若一味認定「北農拍賣價影響全國菜價並不合理」,那麼,爲何長年以來都不出手改革拍賣制度?北農經營權之爭從任命吳音寧爲總經理開始,其實已偏離創立宗旨,早該撥亂反正,迴歸專業並進行改革,例如全面電腦拍賣系統、冷鏈冷藏系統使用等,而不是在既有基礎下,繼續把北農視爲派系和政黨鬥爭的工具。

更進一步來說,陳吉仲擔任主委以來,農漁產品產銷失衡導致價格暴跌的案例不少,遭中國大陸暫停輸入的案例更是頻繁可見,但他卻提不出有效的解決對策,只能靠大撒幣,及混淆農家名目所得與實質所得的「選擇性數據統計」來誇大施政績效,唬弄外界。

這些年隨着新科技研發,許多國家在防止「菜土菜金」、「菜賤傷農」都有新的解方。例如,計劃生產、精準預測、先進管理系統、多元行銷等,並運用空拍機、無人機、區塊鏈、地理資訊系統、高精度定位(HPS)、物聯網、大數據、智慧管理平臺等新科技,來查覈蔬果種植面積並精準算出種植數量及可能的產量,提早因應市場做出必要的措施,避免問題持續發生。

有能力者找方法,陳吉仲繼續發牢騷抱怨在野黨,只會讓現況更加惡化。北農人事遭政治干擾,主管部門分寸盡失,繼續纏鬥下去絕非農民及消費者之福,期待臺北市長蔣萬安能堅持跳脫派系與酬庸,拿出魄力讓北農迴歸專業治理!

(作者爲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