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掀起“中小城市學常州”的新熱潮

近段時間,全國各地2023年的GDP數據相繼出爐,筆者以爲,最大的看點之一是江蘇常州順利躋身“萬億城市俱樂部”。

1月30日,常州市公佈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爲10116.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如期成爲江蘇第5座、全國第25座萬億城市。

常州2023年GDP過萬億,其實並無懸念,那爲什麼會說是一個很大的看點呢?

因爲在地廣人多“大體量”的萬億城市俱樂部裡,常州是人口最少、面積較小的一座“小城市”。

2022年末,常州常住人口爲536.62萬,是萬億城市羣中唯一一座500萬級人口的城市(其他萬億城市中,有15座城市人口超千萬,5座城市人口超過900萬);土地面積4385平方公里,在萬億城市俱樂部內,僅高於深圳、佛山和東莞。

問題來了,“小城”常州,何以躋身“萬億大羣”?

去年底,常州衝刺萬億之城時,筆者曾去實地調研過。走在常州的大街小巷、產業園區,映入眼簾最多的一個標語是“新能源之都”,這也是常州最引以爲豪的一張城市新名片。

數據顯示,2023年,常州實現新能源領域製造業產值7680.7億元,產業集聚度全國前三,投資熱度全國第一;動力電池領域產業鏈完整度達97%、居全國首位,產銷量佔全省一半、全國五分之一;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67.8萬輛,同比增長97.3%,產量約佔全省70%。

巨浪始於微瀾。這一切要源於常州十年前的一次深遠佈局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長期主義”精神。

2013年,新能源產業尚未形成氣候時,常州市委、市政府就用戰略性眼光瞄準了這條產業新賽道,明確了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智能電網在內的十大產業鏈,全面鋪開了新能源產業佈局。

盯住“長坡厚雪”的新能源賽道,常州開始了“滾雪球”式大發展。

2016年,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憑藉“三頁PPT造車”,獲得常州的廠房和融資支持,理想汽車常州工廠由此落地。

2019年,新能源汽車行業龍頭比亞迪來到常州設廠;2022年1月,第一輛“常州產”的比亞迪車正式下線。

至此,常州“北有‘夢想’比亞迪、南有‘理想’新勢力”的新能源整車產業發展格局開始形成。

理想和比亞迪整車廠齊聚常州無疑對“新能源之都”建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在常州新能源產業發展脈絡中,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壯大,同樣至關重要。

十年間,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中,有四家被招引到常州設廠,其中中創新航和蜂巢能源兩家行業巨頭更是把總部搬到了常州;

動力電池生產有32個主要環節,常州覆蓋了其中31個,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

在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發布的動力電池產業兩大榜單中,“常州軍團”以一己之力貢獻了榜單總量的三分之一。

如果以每輛新能源車搭載50千瓦時的電量來計算的話,常州產動力電池足夠裝配超過100萬輛新能源車。換算下來,2022年全世界每10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搭載了常州產動力電池!

但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沒有止於新能源汽車產業,而是圍繞整個新能源體系,構建了包括以光伏爲主的“發”、以動力電池爲主的“儲”、以輸變電爲主的“送”、以新能源汽車爲主的“用”四個主要環節在內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閉環。

“儲”“用”已成氣候,“發”“送”同樣領先。常州光伏產業鏈條完整,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電池片及組件產能佔全國10%左右;作爲“世界變壓器之都”,常州是全國最大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製造基地,變壓器產品市場佔有率穩居國內第一。

從產業生態完整、產業規模領先的角度來說,常州真正做實做強了“新能源之都”的城市名片。

十年時間,在沒有本土新能源汽車整機廠、沒有本土動力電池企業情況下,常州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扶持等措施,“無中生有、有中做優、優中變強”,培育出了一個七千億級的新能源產業,可以說是中國城市產業培育史上的一個標杆樣本!

在總結成績的時候,人們很容易有“後視鏡”思維,彷彿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理所當然。但實際卻並非如此。常州新能源產業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過程並沒有一帆風順。

上文提到的動力電池龍頭企業——中創新航(原名中航鋰電),就是常州的一筆驚險投資。

中航鋰電原本是一家科技央企,2009年在洛陽市高新區註冊成立,2013年和2014年,中航鋰電連續保持我國商用車市場裝機量第一,成爲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的領軍企業。

2015年常州金壇區引進落地中航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當時一次性投入了28個億。

天有不測風雲。2017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進行了大幅調整,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出現調整。沒有跟上市場變化的中航鋰電出現危機,裝機量呈現斷崖式下跌,2017年和2018年連續出現大額虧損,企業陷入嚴重困境。

大手筆投入的常州金壇此時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及時止損還是共克時艱,成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

最終,經過專業團隊對動力電池產業以及中航鋰電項目反覆論證後,常州金壇果斷“抄底”,累計投入超50億元,成爲中航鋰電大股東。

控股後,常州金壇推動中航鋰電從央企子公司變身地方國企,從而下放管理層級、提高決策效率,並進行多元化股權改革、選聘優秀職業經理人、股權激勵等系列改革,極大激發了企業活力和效率。

2022年10月,中航鋰電更名爲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爲港股動力電池第一股,完成了從瀕臨破產到風光上市的絕地反擊。

這個案例雖然過程曲折驚險,但好在結局圓滿,甚至因其絕佳的故事性,還成了常州招商引資服務企業發展的代表作。

但投資哪有沒風險的。座談過程中,常州方面也提到了產業招引培育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失敗案例,但關鍵是如何看待失敗、如何對待失誤。是失敗後從此畏葸不前貽誤良機,還是汲取教訓東山再起?是對失誤零容忍導致不敢作爲,還是鼓勵試錯、提供一個包容寬鬆的環境?

很多城市不是選不對戰略方向,而是執行起來束手束腳,既解放不了思想,又放不下包袱。我想,這纔是很多城市應該前往常州深度取經的地方。

調研過程中,常州還有一些特質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一是營商服務。

現在每個城市都說自己的營商環境怎麼怎麼好,但行勝於言,尤其是特殊時期的一些舉措和操作,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真正的營商服務水平。

這次常州調研,陪同領導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他說,疫情期間,常州工廠是比亞迪在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停工的工廠。

確實,十年間“無中生有”出七千億的新能源產業,沒有過硬的營商服務,是招引不來那麼多行業龍頭企業和300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

其二是“無中生有”。

這次調研讓我瞭解到“龍城”常州其實沒有出土過恐龍化石,卻在千禧年造出了全世界最大的恐龍主題樂園,“無中生有”了一個東方侏羅紀。

1996年,第四屆世界地質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地質礦產部收到許多國家贈送的遠古動植物化石和礦石精品。領導卻對這批化石發了愁,說來說去是因爲沒有資金和場地來保管這批化石。

無巧不成書,地礦部負責人在一次偶然場合遇到了常州市領導,閒聊起此事,常州市領導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主動提出在常州建設博物館來保存這批化石。

但同時也意識到,如果只是建一個博物館,難免要靠政府補貼才能活下去。所以常州在恐龍館的基礎上又造了一個主題樂園——中華恐龍園,成功打造成了常州名氣最響、人氣最高、生意最好的旅遊景點。據官方公佈的統計數字,截至2022年,中華恐龍園累計接待遊客超過5000萬人次。

文旅IP中華恐龍園是“無中生有”的,產業IP“新能源之都”也是“無中生有”的,兩大頂級IP一脈相承的背後,何嘗不是眼光超前的常州人對時代機遇的敏感把握。

其三是“恥爲二手”。

調研過程中,經常能看到大街上刷着常州城市精神——“勇爭一流,恥爲二手”。因爲“恥爲二手”在城市精神中很少見,所以印象深刻,以爲是常州新創。在“江南名士第一巷”常州青果巷調研時,才知道這兩句話出自常州望族惲氏祖訓。

惲敬(1757-1817年),常州人,清代散文家,以“當事事爲第一流”爲宗旨,開創了“陽湖文派”;惲壽平(1633-1690年),常州人,清代著名畫家,因爲“恥爲天下第二手”,舍山水而獨愛花鳥,開創了“常州畫派”。

在此基礎上,常州凝練出了“勇爭一流,恥爲二手”的城市精神。

現在看來,常州搶先佈局,積十年之功建成辨識度極高的“新能源之都”,就是“勇爭一流,恥爲二手”城市精神的生動實踐。

上世紀80年代,作爲“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的常州憑着“不等不靠,一干二闖”的開拓精神,贏得了“工業明星城市”的稱號,全國掀起了一波“中小城市學常州”的熱潮。

時隔40多年,常州再一次創造了“十年造就七千億產業”的奇蹟,叫響了“新能源之都”稱號,成功躋身萬億城市行列。

我想,是時候再掀起一輪“中小城市學常州”的新熱潮了!

No.5664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四方君

開白名單 duanyu_H|圖片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