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掛號,患者在擔憂什麼?  新京報快評

▲2023年11月22日,在醫院門診結算窗口處,患者刷臉繳費。圖/新華社

醫院線上掛號也要“刷臉”了?

據《工人日報》報道,近日,有市民告訴記者,他在某家醫院的小程序掛號時,不僅需要先填寫就診人信息,還需要進行人臉識別驗證。但另換一家醫院後,只需填寫就診人信息就能預約掛號。

此外,該市民還發現,有的醫院小程序可添加多個就診人,而添加這些就診人信息時也無須人臉識別驗證。同樣是線上掛號,爲何有的需要人臉識別,有的不需要?線上掛號前進行人臉識別是否有必要?

當前,“刷臉”掛號成爲醫院創新的一個新領域。2023年5月8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正式啓動“全流程無感就醫”模式,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完成建檔、掛號、預約、就診等流程。從2023年11月起,“刷臉”掛號就醫模式在廣州、深圳等地多家醫院出現。

但由於針對“刷臉”掛號的創新進度不同,就會出現創新和傳統方式並存的局面。隨着醫療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刷臉”掛號有望進入快速發展期,從而變得越來越普遍。

過去,針對“刷臉”在商業領域的運用,社會已展開過充分討論。目前已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刷臉”可以提高生活和商業活動的便捷度,但風險也不容低估,因此在推廣“刷臉”服務時,要求最小限度收集信息、強化信息保護,並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選擇權等。

而“刷臉”掛號,因爲涉及疾病等更加敏感的個人信息,民衆更擔心“刷臉”掛號出現隱私泄露,這完全可以理解。但與此同時,“刷臉”也是落實掛號實名制最徹底的手段,而掛號實名制對於“號販子”具有治本之效。

此外,外出看病忘記帶病歷或就診卡是常事,“刷臉”掛號若能得到普及,就可以免除攜帶病歷資料和卡證等麻煩,在跨省異地就醫已得到普及的背景下,這項便民舉措尤顯重要。

更關鍵的是,醫保繳費、出院結算等費用支付,均可通過“刷臉”進行,不僅十分方便快速,而且具有防範騙保和盜刷醫保卡等作用。

“刷臉”掛號是個醫院創新的新話題,但仍涉及信息技術利用與隱私保護這個老問題。在過去,這方面的爭議在醫療系統也不少見,比如採集並上報孕產婦和新生兒信息,利於提升母嬰保健水平,但也出現孕產婦和新生兒信息泄露問題。

再比如,醫生開直播便於普及醫學與健康知識,共享電子病歷對於醫學科研和開發人工智能醫療產品也大有好處,但同樣會引發暴露隱私等擔憂。

如今的“刷臉”掛號,是這個兩難問題的一種新表現,將來也一定會出現更多類似爭議。醫療領域化解這道難題,亟待統一、明確的基本規則。

信息技術帶給醫療諸多益處值得肯定,其潛在作用更有待開發。但醫療隱私是最敏感和最容易被侵犯的個人隱私,醫療信息技術開發應以個人信息保護爲前提。當隱私保護存在漏洞時,應該放慢開發的腳步,把保護的堤壩築牢再說,切不可爲了加快創新進度而犧牲隱私。

對已經採集的人臉等個人隱私信息,醫院做好防泄露工作是最起碼的要求。在技術上,要堵牢任何微小的信息泄露漏洞;在管理上,要強化專人管理並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尤其要謹防出現泄露信息的“內鬼”。此外,對於已失去使用價值的信息要及時銷燬。

事實上,也只有讓隱私保護優先於信息技術開發,才能讓民衆安心享有“刷臉”掛號等醫療信息產品帶來的好處,而不是反受隱私泄露帶來的巨大傷害。

撰稿 / 羅志華(醫務工作者)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