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瑜解決不了兩岸危機

旺報社評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臨危受命接任總統府秘書長,接替蘇嘉全因姪子蘇震清涉弊而請辭的遺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立刻成爲媒體猜測的熱門人選。有關宋楚瑜爲蔡政府效命,擔任海基會董事長的傳言,已經不是頭一回,但總是譭譽參半,這一次卻顯得水波無痕。

整體而言,綠營這次相當審慎,行政院長蘇貞昌說,相信總統會有最好安排,蔡英文總統不迴應媒體詢問,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國民黨似乎不在意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檯面上的人表態。具體來說,宋楚瑜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政治分量與話語權兼具,有利於兩岸重開機,然而就目前情勢來看,兩岸關係解鈴仍需繫鈴人,破冰的關鍵不在海基會董事長,而在蔡英文與習近平手中。

兩岸自2020大選後,並無太多波折,蔡、習都有意淡化爭議,但樹欲靜而風不止,隨着美中衝突加劇,從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到軍事動作頻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駁斥中共在南海的主權聲索、發佈「新冷戰檄文」、美軍航母艦隊於7月在南海進行兩次演習和各類軍艦、飛機的頻繁活動,解放軍不甘示弱在7月底至8月初進行鍼對性軍演,臺灣頻頻被捲入中美對抗漩渦中,很多人擔心,美國大選前的臺海,將是1995年及1999年後最危險時刻,並非空穴來風。

川普政府展現鷹派作風,不斷提高對中共的反制措施,與美國年底大選有相當關聯。川普民調落後,企圖透過強硬的國際行爲爭取民心,以扭轉不利的國內局面,總統選舉前可能對中共採取更多強硬策略,因而引發危機事件,輕如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重如冷戰時期的古巴飛彈危機。無論何者,對臺灣來說都將是重大的國安挑戰。

在美中衝突的結構下,臺灣如何應對避險、夾縫生存,執政黨的危機處理能力和提前拆彈準備工夫非常重要。2016年曾發生雄三飛彈誤射事件,當時臺海情勢還算和緩,如今卻已山雨欲來,若是再次誤射,大陸因誤判而回擊,後果將非常嚴重,國防部必須鎖緊三軍部隊每一個螺絲,國安會也要備妥所有可能危機事件的因應備案。

蔡政府最佳兩岸應對策略,應在如何釋出友善、避戰訊號,設定親美底線,避免陸方誤判。就這個角度來說,單單任命宋楚瑜爲海基會董事長,顯然遠遠不夠,但宋可以作爲一位有分量的傳話者。另一方面,北京也需要對臺灣的善意訊息進行對稱的迴應,讓兩岸形成善意螺旋。

以當前社會氛圍,重啓兩岸協商談判、深化交流,還言之過早,也不是燃眉之急,雙方都不需要過於急切,而應冷靜沉着處理好美國大選前的可能風暴。待美國新任政府上任後,無論川普連任與否,兩岸纔有機會迎接較爲穩定的新局。屆時才能開始實質處理如何累積互信、如何開始對話、如何改善關係、如何深化交流等系列問題。

進入第二任的蔡總統,有了第一任所沒有的政治威望與絕對優勢民意基礎,她客觀上有實力,主觀上也有意願,在兩岸關係上開創新局,否則不會在2020選前說出與習近平會談是一件「聽起來很誘惑的事情」。

希望兩岸關係有所突破,蔡總統首先需認知,兩岸關係不能繼續惡化,不確定的美國因素干擾下,一次重大危機就可能將兩岸打回冷戰時期,不只不用談兩岸重開機、蔡習會,還得面對沉重的國安壓力。

即使美國在臺協會公開聲稱當前臺美關係史上最好、美國國會推動「防止臺灣遭侵略法案」,以取得軍事介入臺灣安全法律依據、智庫與媒體紛紛建言與臺灣建立官方關係,但臺灣應劃出親美底線,不能當任人擺佈的馬前卒。

美國大選前臺海最危險的90天,中華民國總統有責任帶領檯灣平安度過。蔡的每一項選擇都至關重要。任命宋楚瑜爲海基會董事長,確實有利兩岸發展,但最關鍵還是在蔡總統本身,是否依照她去年所說,願爲兩岸和平嘗試任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