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米其林》青睞日本料理

「IMPROMPTU BY PAUL LEE」纔開幕半年多便在今年摘下1星,圖爲「鴨肝白巧克力麪包布丁」。(IMPROMPTU BY PAUL LEE提供)

「態芮」不僅在做菜技藝了得,也擅長透過食物的不同味道交疊給它新生命,或許這是態芮今年能進步到2星的關鍵。(取材自臉書

頤宮」今年蟬聯臺北米其林唯一的3星餐廳,成爲最大贏家,圖爲招牌料理鮑魚鵝掌。(頤宮提供)

《臺北米其林指南2019》昨舉辦媒體發佈會,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Gwendal Poullennec與本屆米其林1星、2星、3星餐廳主廚合照。 (盧禕祺攝)

「MUME」今年維持1星不墜,料理不僅美味也賞心悅目,圖爲「胭脂蝦/甜豆番茄」。(MUME提供)

「RAW」自去年的1星晉升2星行列,圖爲今年春季新菜「鰆‧陳年菜脯紫蘇梅」。(RAW提供)

山海樓」去年搬遷至新址後重新開幕,還原30年代經典臺菜,今年首度摘下米其林1星。(取材自臉書)

《臺北米其林指南》星級餐廳名單

《臺北米其林指南2019》10日揭曉備受矚目的星級餐廳名單,今年上榜的24家摘星餐廳中,以日本料理拿下7家仍佔最大席,等於是對國際饕客宣告,來臺灣最多好吃的料理是日本菜。《米其林》國際總監昨受訪時,竟無法指出評鑑臺北美食秘密客中是否有臺灣人,只表示新手最少需經3年培訓,換句話說,這份被臺灣人追捧邁入第2年的摘星榜單,很可能都是外國人來告訴讀者什麼是臺北的推薦美食。

宮中餐廳今年蟬聯米其林3星的寶座,《米其林》國際總監Gwendal Poullennec指出,頤宮符合了每個3星餐廳都必備米其林最重視的「一致性」,且必須整份菜單都是美食,「還要提供獨一無二的創意餐飲體驗」,顯見要摘下米其林最高榮耀的3星,創意、創新皆是必備條件。

秘密客國籍成謎

《米其林》被歐美人奉爲「美食聖經」,然而,即便《米其林》稱評審員皆嚴格受訓,且皆遵循着全球統一的5大評鑑規則,但如何做到其中的「撇除個人口味的喜惡」卻像自由心證,加上不具名、不顯示國籍、評分透明化特性也讓秘密客評審模式受質疑,評審員來自何方?指南中的美味該由本地人決定?還是外地人說了算?

既然評鑑臺北美食的秘密客很可能全是外國人,就不難理出米其林的評鑑邏輯。日本料理在國際間是最普遍能被接受的亞洲美食,日本也是米其林進駐亞洲的首站,因此法國總部幾乎以日本的選評標準爲範本,當外國秘密客不能選出他們能理解的「臺灣味」時,很自然地就會退回舒適圈,轉而表揚他們最能理解的日本料理,連帶日料成爲米其林心目中臺北美食的主流。

但當臺灣廚師將米其林視爲至高榮耀的同時,今年一上榜就拿到2星的日本料理餐廳鮨天本,昨卻連出席領獎都不願意,官方給的理由是主廚天本升吾事務繁忙,但同業卻不小心透露他是跑去打高爾夫球,原來他的家族早已視摘星爲家常便飯,哥哥更是《東京米其林》2星名廚,天本升吾對米其林根本毫不在意。

創新料理成條件

綜觀今年新上榜和星級被升等的餐廳,雖有新添2家臺式餐廳山海樓、臺南仔面,但其餘大多都爲提供「創新料理」的餐廳,如由1星升爲2星的態芮、RAW,新摘1星的IMPROMPTU BY PAUL LEE、logy等,然而創新料理往往多有融合西方料理元素,很可能是因此較對外籍評審員的胃口與評鑑邏輯,才雀屏中選。

米其林去年曾承諾會增加臺灣評審員,但Gwendal昨受訪時始終無正面迴應此事,包含評審員的數量或國籍比例皆三緘其口,僅保證每個主要城市由5至10個國籍的人組成評選團隊,不斷強調「秘密客系統」的神秘性。他表示,秘密客1年需走訪350至450間餐廳,因此每擴展1個米其林美食城市就會招募新成員,幷包含當地饕客,但最少需經3年培訓,會先將他們送到世界各地拓展對美食開放心態,他以東京爲例,最初大多由國際評審員輔佐,再陸續加入當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