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雙年展完整名單公佈 探索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想像

Huguette Caland的自畫像,展現出女性擺脫傳統的自我追求。(Huguette Caland Estate提供)

第13屆臺北雙年展20日公佈完整參展藝術家名單,本屆展覽由策展人周安曼、作家兼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將匯聚50多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展出包括10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音樂表演、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使北美館成爲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着希望,也透露着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同時亦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羣體之外的隱憂。本屆雙年展指向我們所共同面臨的處境,邀請觀衆一同探索如何運用疫情經驗來提出新的生活想像,反思當日常越趨緊繃及複雜時,人們對簡單與感性的渴望是否也變得遙不可及。

三位策展人表示:「在『小世界』裡我們雖然可能因爲被孤立,而失去部分自我與介入社會的能動力;但在這裡我們有不需懼怕被同化的自由,譬如我們能拒絕被量化,可以大聲疾呼、不斷移動,但也能靜觀其變,享受片刻的寧靜。我們也許都曾醉心對簡單生活的奢侈嚮往,但『小世界』激勵我們堅定立場,拋開渴求被認同的慾望,拒絕爲了一些永遠無法獲取的最終利益而去取悅他人。」

本屆亮點藝術家包括英國的Pio Abad,其作品靈感源於一趟造訪蘭嶼的研究之旅。蘭嶼和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羣島及巴布延羣島,有着密切的地緣關係,因此,具該區伊巴丹(Ivatan)原住民血統的藝術家初抵蘭嶼時,即深刻感受到令他意想不到的親切感,透過一件大型裝置創作,反思文本及土地的力量和生命的虛無驟逝。

臺灣藝術家李亦凡將展出全新作品,延續其一貫有別於龐大動畫製作、特效產業的模式,李亦凡透過自制的影像工具,創造一種類似反腳本,近乎即興脫口秀的錄像表演。他以帶有黑色幽默的手法,探究當代生活中影像的邏輯與無邏輯,並利用電玩製作軟體「遊戲引擎」的即時性,生成一種既隨性又怪奇的影像敘事。

已故黎巴嫩畫家、雕塑家兼時裝設計師Huguette Caland,以其挑戰對美和慾望既有描繪方式的情慾抽象畫和身體圖景而聞名。本屆臺北雙年展將精選數張藝術家自1970年代後創作的自畫像,當時她爲了追求自我藝術實踐和生活,而從貝魯特搬到巴黎,終得以擺脫女性在傳統文化中所揹負的沉重包袱。

日本1960年代前衛派重要代表人物赤瀬川原平是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團體高赤中和新達達組織者的成員之一。70年代初,日本社運結束後遺留下被擾動的都市樣貌,街道中的建築殘骸與物件成了藝術家觀察的對象,並將其記錄拍攝而成著名的「路上觀察學」系列。2023年初,藝術家家屬發現了他四萬餘幅未曾發表的照片,本屆雙年展將精選其中多件,並首度於公共美術場館公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