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完成亞洲首例氣管移植 44歲男重獲新生

現在的範先生已完成移植超過280天,體力變得很好,每天早晚都能走路3公里。(臺大醫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曾罹患肺結核的44歲範先生(化名),9年多前出現咳嗽有濃痰症狀,經電腦斷層發現是肺結核引起的支氣管狹窄,經持續追蹤發現狹窄問題越來越嚴重,去年1月開始呼吸困難,緊急安裝支氣管支架後滑脫,經臺大醫院切除狹窄的氣管,並以器捐者的主動脈「種入」氣管交接處進行移植後,順利完成接合,爲亞洲首例。現在的他已完成移植超過280天,體力變得很好,每天早晚都能走路3公里。

臺大人工氣管移植研究團隊計劃主持人陳晉興表示,長段氣管病變最簡單的治療方式是切掉病兆,將氣管2端接起,但若長度大於5公分,就會因拉不起來而無法切除。病人氣管狹窄情況太嚴重,就會無法呼吸,需仰賴靠組織重建或移植解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組織來重建,不過這樣的情況只適用於再生能力好的青少年。

對成年人來說,氣管狹窄需靠器捐,或是使用人工合成氣管,不過陳晉興表示,利用別人的氣管相當困難,原因是管沒有大血管接合,且器官合成的排斥反應很嚴重,會因長出肉芽組織而無法排痰,病人也需一輩子使用抗排斥藥物。

爲解決成年人手術問題,義大利團隊早期使用幹細胞合成人工器官,9個病人中,有8人在1個月內就死亡,原因是氣管構造複雜,除了需要管狀外型,還要夠硬、有彈性、有黏膜細胞,最重要是低排斥反應。2018年,法國團隊以器官捐贈者的主動脈移植到切除氣管的病人,該研究非常成功,亦刊登於知名期刊《JAMA》。

陳晉興表示,簡單來說,法國團隊將主動脈移植後,主動脈竟變成氣管,這是組織再造工程,主動脈的大小和氣管差不多,強度夠、有彈性且低排斥。過去兔子、羊的動物實驗亦發現,移植主動脈一段時間後,竟然長出黏膜細胞和軟骨,而13例人體試驗個案中,有12例存活超過3個月,震驚世界。

臺大團隊2017年起着手展開動物試驗,經兔子實驗發現,移植主動脈後的兔子可存活280天以上,豬的實驗則最長可存活超過150天,且經移植的兔子竟在兔子3個月後帳戶呼吸黏膜細胞、軟骨細胞。陳晉興表示,經過動物實驗,臺大團隊也開始有信心,2020年申請人體試驗,並在同年7月通過,是臺灣唯一可進行移植試驗的團隊,也在2021年完成亞洲首例移植成功案例。

44歲的範先生,19歲時罹患肺結核,2012年3月因咳嗽有濃痰而就醫,發現有氣管狹窄問題,持續追蹤後,於2021年開始呼吸困難,發現有超過5公分的狹窄,病況持續惡化。某次範先生送急診後,緊急安裝氣管支架,不料1個半月後支架滑脫,送醫插管急救後轉送臺大醫院,進入加護病房。

經跨科別團隊合作,範先生被裝上了葉克膜,切除了狹窄的氣管後,醫師將捐贈者的主動脈由零下80度的環境取出、解凍後「種上去」,並放置支架。2周後,範先生移出加護病房,現在已完成移植超過280天,體力變得很好,每天早晚都能走路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