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清華北大競爭 有如神仙打架

中國大學籃球聯賽(CUBA)總決賽,春假前在北京清華大學體育館引爆。(作者提供)

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總決賽,春假前在北京清華大學體育館引爆,女子組男子組冠軍賽是清華大學vs.北京大學,女子組由清華女籃輕騎獲勝,男子組則由北大男籃逆轉並衛冕成功。

之所以稱之爲引爆,因爲我實際感受到當天體育館室內座位爆滿,體育館外依然排隊如潮,遍佈各種火藥味、叫囂聲、荷爾蒙,還有遺憾,網民稱兩校的決戰爲「神仙打架」,場內外的氣氛昇華到最高,競爭熱度更盛於臺灣的超級籃球聯賽(SBL)的季後賽

清華北大分庭抗禮

港澳臺學生習慣說「北大清華」,反映固有的觀念與傳統,但港澳臺學生髮現這裡的人喜歡說「清華北大」,因爲這四個字的順序剛好是注音的一聲到四聲,而且發現這種念法符合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確。

北大與清華在通說上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激進的,後者是保守的,但實際上也未必是如此。北大同學戲稱隔壁,是「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清華當然也不甘示弱地迴應隔壁是「中關村文理學院」,都是世界一流大學的代表。

此種爭辯是清華北大同學最愛爭辯的議題,最近雙方似乎有妥協之勢:北京大學是中國近百年來最好的大學;清華大學是中國未來一百年最好的大學。

北大爲了慶祝1998年的百年校慶,興建一座宏偉的百年紀念講堂,但校友發現北大校園依然殘破,於是校方被迫開啓長達20年「北京工地大學」之旅;清華在2011年也迎接自己的百年慶典,不僅蓋了自己的百年講堂,校友還發現清華在鐵路東移之後,又蓋了一個更大的校區,從此「大清帝國北大荒」的傳聞軼事不斷。當然,兩校相愛相殺近七十年,其實是個歷史偶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之前,清華和北大根本不是鄰居,清華的鄰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燕京大學在近代歷史的盛名,恐怕更甚於在北平時期的北大與清華。

清華的成立淵源是來自庚子賠款,清華學校是留美預備學堂,而燕京大學是英美教會系統合辦的大學,也被認爲是中國教會學校之首。當日軍攻佔華北之時,清華、北大與南開輾轉長沙,後赴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和北大在共赴國難之時也如膠似漆,若要了解這一段歷史,推薦讀者去看張震王力宏、黃曉明主演的電影《無問西東》,雖然這是一部以清華視角爲主而發展的電影,也不能說是佳評如潮,但一窺清華歷史發展的四個時期,仍有可供參照之處。

體系隔閡涇渭分明

大陸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將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燕京大學遭到廢除。歷史有時也忽攸忽攸,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大學,其實是北大與燕京的結合,北大校友會很自然而然將「國立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當成是一家校友,其實也非常諷刺。

無論如何,北京大學從紅樓遷到燕京大學校區,清華與北大當起了鄰居,一條中關村北路分隔着彼此,但不同過去於清華與燕京的你儂我儂,現今的清華和北大產生一種相愛相殺,卻又涇渭分明的體系隔閡。

百年不敗的大學

清北或北清的學生特徵比較固然有趣,但如何透過整體的、體系的、層次的來看待兩個學校的抽象區分,就有一定的難度,畢竟兩個學校就相隔一條馬路,但兩校的校風與特徵卻出現極大的反差。曾任教過兩校的教授曾經在網路論壇上這麼分析:清華是一個工業社會,紀律社會,清華非常的理性化;北大是一個農業社會。網路世界關於清華、北大說法的比較,衆說紛紜,畢竟兩校的生員率(秀才率)最高,畢竟都宣稱自己是中國百年不敗的大學。

筆者某一次整理課堂教材時,看到某位老師在評價兩間學校,是這麼形容的:北京大學之所以自由,是因爲管理鬆散,北大強調分權、亂中有序,北大類似一種「歷史中國」的縮影;清華大學是列寧主義政黨,自上而下威權管理的產物,強調中央集權,堅持貫徹,清華則是「現代中國」的縮影。

大學雙元競爭的啓示

最常遇到同在清北就讀的臺大畢業校友,共同回想起八十臺大、前進百大的口號響徹雲霄之際,十年前還是兩岸三地評價第一的臺大,爲何近年來全球大學排名被中國的頂尖高校超越?越來越多的優秀高中學生放棄臺大,選擇對岸和香港的大學就讀?

這不是臺大有無校長坐陣的問題,筆者認爲高等教育裡的雙元競爭模式可能至關重要,一所能與臺大分庭抗禮的大學或大學聯盟,各自爭取最優秀的教職員生,或許會給予臺灣下一波高等教育改革,帶來可觀的紅利和契機。

臺灣人知道北大、清華是中國大陸最具學術競爭力的大學,類似英國的牛津與劍橋。北大的歷史名聲及國際名氣甚大,但清華在當代中國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

臺大作爲日本殖民時期帝國大學的延續,帝大更名爲臺大之後,在臺灣高等教育體系的發展過程當中,一直是無法撼動的龍頭,一切以臺大爲首利弊得失,讀者也瞭然於胸,臺灣爲何無法創造能與臺大相互競爭的大學?從理念上、利益上、制度上來看,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林士清/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