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隻擱淺藍鯨震撼重現! 下潛式遨遊屏東海生館

全臺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展「巨鯨之路」15日在屏東海生館正式登場,3年前擱淺在臺東、臺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藍鯨,歷經3年修復後,以下潛式身姿重現在10公尺高的大廳上方,震撼人心。(謝佳潾攝)

全臺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展「巨鯨之路」15日在屏東海生館正式登場,3年前擱淺在臺東、臺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藍鯨,歷經3年修復後,以下潛式身姿重現在10公尺高的大廳上方,震撼人心。(謝佳潾攝)

全臺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展「巨鯨之路」15日在屏東海生館正式登場,3年前擱淺在臺東、臺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藍鯨,歷經3年修復後,以下潛式身姿重現在10公尺高的大廳上方,震撼人心。(謝佳潾攝)

全臺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展「巨鯨之路」15日在屏東海生館正式登場,3年前擱淺在臺東、臺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藍鯨,歷經3年修復後,長20公尺、63節椎體、1公噸重的身軀,以下潛式身姿重現在10公尺高的大廳上方,震撼人心,而長4.5公尺的頭骨原件則在地面以分開裝架的爆炸式展示,讓遊客一窺藍鯨頭骨的巨大與內部結構。

全臺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展「巨鯨之路」15日在屏東海生館正式登場,3年前擱淺在臺東、臺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藍鯨,歷經3年修復後,以下潛式身姿重現在10公尺高的大廳上方,震撼人心。(謝佳潾攝)

全臺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展「巨鯨之路」15日在屏東海生館正式登場,3年前擱淺在臺東、臺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藍鯨,歷經3年修復後,以下潛式身姿重現在10公尺高的大廳上方,震撼人心。(謝佳潾攝)

屏東海生館指出,2020年農曆大年初一,臺東縣長濱鄉擱淺一隻臺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藍鯨,牠被發現時,身形消瘦且頭部被繩索緊緊纏繞,令人觸目驚心,爲此,館方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與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成功大學簽署藍鯨骨骼標本合作備忘錄,盼能將藍鯨骨骼標本作爲研究典藏並公開展出,藉此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及生態保育觀念。

全臺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展「巨鯨之路」15日在屏東海生館正式登場,3年前擱淺在臺東、臺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藍鯨,歷經3年修復後,以下潛式身姿重現在10公尺高的大廳上方,震撼人心。(謝佳潾攝)

海生館研究員表示,該只藍鯨是未成年個體,尚未完全硬骨化的骨骼使得修復作業極具挑戰,經彙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後,決定採用全臺首見的三軸式龍骨裝架法裝架,除以最不傷害骨骼的方式修復及裝架外,同時也考量展示安全性,將藍鯨頭部翻模複製,原件則落地分開裝架以爆炸式展示方式,讓遊客可近距離觀察內部結構,並讓研究學者可進行科學測量、採樣等研究作業。

館方表示,經不斷討論、求證、比對、試組裝等過程,終於完成藍鯨骨骼標本的製作,並模擬捕捉藍鯨下潛剎那的優雅動作,讓這座20公尺長、63節椎體、1公噸重的身軀,以另種樣貌遨遊在10公尺高的世界水域館大廳上方,展現出藍鯨動態美感與生命力。

海委會表示,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全球公開展示的完整藍鯨標本僅約25件,顯見藍鯨稀少而珍貴,「巨鯨之路」是臺灣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展,期許牠能讓我們思考如何維護海洋的永續發展,共同邁向永續海洋的美麗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