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科醫學會聯合學術演講 瞄準智慧醫療、精準醫學

莊垂慶教授(中)獲贈「最佳研究論文獎」,由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左)、馬偕董光義醫師(右)共同頒發。(外科醫學會提供/袁庭堯高傳真)

奇美醫院田宇峰副院長(左)代表致贈感謝獎牌予陳肇隆院長(右)。(外科醫學會提供/袁庭堯高傳真)

112年臺灣外科醫學會聯合學術演講會18、19日在高雄醫學大學暨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舉行,教授莊垂慶獲贈「最佳研究論文獎」,助理教授蔡政宇獲贈「青年外科醫師研究獎」的,2人均發表重要論文。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分享換肝患者治療經驗,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暢談AI智慧醫療在臺灣的發展趨勢。

莊垂慶是臺灣臂叢神經、顏面神經的重建大師,也是全世界手術功能性遊離肌肉瓣移植最多案例的醫師,自1989年開始跟着恩師Dr. Julia K Terzis投入實驗,至今33年,主持過35個研究計劃,其中有33個皆爲動物實驗,研究靈感幾乎都來自於患者的啓發。

「學習自病人,證明於實驗」莊垂慶教授認爲,研究實驗有三個好處,一是證明某個假說是否爲真;二是驗證自己的想法;三是探索一個新的領域。他鼓勵大家,不論是爲了科學研究、發表論文、職位升遷,或和他一樣純粹樂於發現科學的真相,只要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就能發現研究的好點子。

長年投入多行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研究的蔡政宇以「整合基礎和臨牀研究的大數據」爲題發表演講,希望能提供新的GBM治療策略。他說,2015年美國提出精準醫療,要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人,做正確的治療,透過大數據的整合、解析,纔能有更宏觀的想法和更適切的治療。

他並例舉三種研究方式:一是「老藥新用」,研究365基因、79個藥物,選定最適切的藥物,即便選出後,更重要的是的研究驗證藥物的效用;二是「新藥新用」,和藥廠進行人體試驗的研究;三是「藥物抗性和基因生物標靶的發現」,針對選定的基因生物標靶,每天持續做放射性注射的研究。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1984年締造亞洲首例肝臟移植紀錄,也使得臺灣成爲亞洲第一個腦死器官移植立法的國家,累積2300多例換肝手術,更曾創下5年存活率高達93%的世界第一紀錄。多年來他傳承訓練超過390位學生,遍及世界各地,拯救肝癌的患者無數,並於2019年獲得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贈與「終身成就獎」。

陳肇隆強調,醫療是救人的學問,不應該有藏私的觀念。臺灣過去到美國、歐洲、日本學習,今天也應該用醫療與世界搭起橋樑,回饋國際社會。

AI在健康醫療運用市場上逐年成長,根據調研機構預測,2021年市場規模69億美金,至2027年將成長到670億美金左右,足足成長近10倍。

洪子仁以「後疫情時代AI智慧醫療發展」爲題,暢談AI智慧醫療在臺灣發展的現況及未來,非常切合趨勢的需求。他表示,近年智慧醫療大幅成長的原因,包含醫療數據量持續增加、醫療人力嚴重短缺,及新冠肺炎加速在基因學、疫苗、藥物研究及影像辨識的投入等,但最重要的是電腦運算能力提升與硬體成本下降,才能大幅提高「智慧」程度及下降建置成本。

洪子仁也以新光醫院爲例說,2017年啓動全院專案升級,4年燒掉8億元,想要一次上線,全部切換成新的系統建置,90幾個介接系統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升級了新系統後,組織改造更重要,至於臺灣醫療要全面智慧化,則絕對需要國家政策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