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研究集刊》兩岸社會整合、融合發展之現在進行式(肖日葵、蘇悅)

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主題之一,兩岸社會整合則是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圖/達志影像)

原題:兩岸社會整合理論:內涵機制與實現路徑

摘要: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主題之一,兩岸社會整合則是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基於對社會整合理論脈絡的梳理,探究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學理基礎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筆者認爲,維持和再造共同體,追求更加美好的社會是社會整合理論的核心內涵、價值共同體和實體共同體是兩岸社會整合內在的要求,互鑑互賞的交流整合機制、發展共用利益整合機制、包容式參與整合機制、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溝通交往整合機制、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整合機制,以及規避「臺獨」風險的控制機制,是兩岸社會整合六大重要機制,與此相對應利益整合路徑、文化整合路徑、制度整合路徑、民間社會整合路徑,是兩岸社會整合四大基礎路徑,兩岸社會整合機制和路徑的探究爲更加全面、系統推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月2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大會上明確指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融合發展成爲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內容,一般認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面向,兩岸社會整合則是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核,從理論上深入探討什麼是兩岸社會整合,兩岸社會整合的機制和路徑,將有助於更加深入理解兩岸社會融合發展。

一、文獻概述與問題提出

學術界對兩岸社會整合相關議題進行了較多研究,提出了諸如「跨兩岸社會」「兩岸化」、「兩岸間社會」、「兩岸一體化」、「兩岸命運共同體」等概念來對兩岸社會整合現狀、結果與未來進行描述、提煉,並對社會整合路徑進行初步探討,這些研究具有重要啓發作用。

目前學術界對兩岸社會整合機制和路徑的深入研究相對缺乏,社會整合是社會理論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命題,社會整合是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從社會整合理論脈絡出發,分析不同階段、不同流派的社會理論家對社會整合的理解,將有助於系統梳理已有的學術成果,進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兩岸社會整合,從學理上分析兩岸社會整合內涵、機制和路徑,豐富兩岸社會整合理論的相關研究,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是本研究嘗試推進的重點內容。

二、兩岸社會整合內涵:實體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

(一)社會整合理論:更加美好共同體的維持與再造

自社會學家斯賓塞提出社會整合之後,社會整合理論最初探討的是宏觀社會結構內部各個部分或要素如何更加有效地緊密聯繫和協調運作,隨後理論視角轉向中、微觀層面 聚焦個人、組織、社區如何連接成爲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儘管在不同時代社會整合理論的論述重點不同,但社會整合理論的核心命題始終在於社會日趨分化、多元以及社會排斥日趨增強背景下,如何提高社會凝聚力,增強社會的同一性(見表1)。

社會整合理論的核心命題始終在於社會日趨分化、多元以及社會排斥日趨增強背景下,如何提高社會凝聚力,增強社會的同一性。(作者整理製表)

(二)兩岸社會整合兼具形式統一與實質統一

兩岸社會整合是將兩岸社會建設成爲一個有機的共同體,並在共同體維持和深化的基礎上,建設更加美好社會,實現國家形式和實質的統一,形式統一是國家領土、主權、外交等統一,實現國家實體要素的完整性,實質統一是兩岸人民情感認同的自然交織,實現心靈契合,兩岸社會整合過程和結果的表現形式,就是兩岸統一進程不斷深入,並最終建成兩岸命運共同體。

兩岸社會整合包含實體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兩個意涵,實體共同體是兩岸社會整合的外在表現,價值共同體是兩岸社會整合的內在本質,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形式統一與實質統一可以理解爲實體共同體與價值共同體,形式統一與實體共同體、實質統一與價值共同體可以互相指代,二者在兩岸統一的形式軌道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以實體共同體爲紐帶,不斷交往深耕,以價值共同體爲目標,最終實現心靈契合。

突出實體共同體是因爲兩岸社會整合特指同一個國家內部的大陸和臺灣雙方合一的共同體建設,有明確的邊界和內涵並以促成國家最終完全統一爲目標,兩岸社會整合有形式統一的內在要求。價值共同體是指兩岸基於血緣共同體和自發情感、共同實踐需要等凝聚共識共用、共認、多元共生、包容共進所形成的極具多元一體特徵的價值共同體。

價值共同體是兩岸社會整合建設、發展的認知與情感認同基礎,爲兩岸社會整合提供精神支撐,也爲兩岸社會整合指明方向,就表現形式而言,兩岸價值共同體至少體現在三個面向:一是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等最基本的價值要求,反對「臺獨」維護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二是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爲共同目標。三是以兩岸人民爲中心,服務於兩岸同胞福祉,使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造福兩岸人民。

(三)兩岸社會整合的三階段

兩岸社會整合爲實體共同體大體分爲三個階段:交流發展階段、融合發展階段、命運共同體建設階段。

第一階段是交流發展階段,兩岸創造條件,尤其是政治、政策條件,推動兩岸社會各元素從各自體系中流動出來,並進入對方的社會體系之中,例如增加人員往來,以及推動隨之而來的兩岸社會結構、制度、文化,乃至於價值觀、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動,促成「共同在場」。儘管在此階段,兩岸仍然保留「他者」烙印,但打破了各自分隔、不相往來的局面,交流解構了兩岸社會固有的界線,爲兩岸社會整合奠定了基礎和前提條件,交流發展走出了兩岸社會整合的關鍵一步。

第二階段是融合發展階段,兩岸社會各元素在交流互動過程中不斷碰撞、磨合,乃至於雙方社會體系因應交流後產生的新社會成果,開始調整、完善各自的政策體系以及社會認知、價值情感等,尤其是對不適應深度交流的社會結構做調整,以便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援,使其發揮潤滑劑作用,最大限度地破除文化、認知等區隔,促進兩岸包括利益、情感、組織、社會體系等全方位的互相嵌入,形成互嵌式社會結構,互嵌逐步重構兩岸社會固有邊界,並結構化、有機化兩岸的各種聯結,兩岸社會彼此包容、互爲依賴、取長補短、交互融通,在生活上、感情上、利益上互相影響,形成內外嵌入且更加緊密聯結的共同體。

第三階段是兩岸最終實現統一,建成命運共同體階段,兩岸之間不僅耦合度越來越高,而且發生積極變化,最終實現結構性整合和文化認同性整合,在這個階段,「他者」完全轉向「我們」,真正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共同體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延伸,尤其是兩岸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認同共同體和制度共同體等持續深化,圍繞同一目標彼此團結相互信任,形成深度聯結的利益共同體,因制度高度包容或整合形成了合一的制度共同體,也形成促進各種權利保障,水準不斷提升的權利發展共同體,以及兼具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互相信任和認可的認同共同體。

三、兩岸社會整合的六大機制及其相互關係

機制是可以被解釋有着固定互動規律的因果關係,且機制與結構緊密關聯。通過識別、建立、完善特定機制,準備好相應條件,就能夠實現特定結構下的預期結果,對社會整合機制的探究始終是社會理論家關注的焦點,實現社會整合的機制主要包括交流整合機制、利益整合機制、溝通交往機制、參與整合機制、規則整合機制,以及社會控制整合機制。

受此啓發,筆者將六大機制應用到兩岸社會整合過程中,提出互鑑互賞的交流整合機制,發展共用的利益整合機制,包容式參與整合機制,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溝通交往整合機制,法律、法規提升與創建等制度整合機制,以及規避「臺獨」風險的社會控制機制。

(一)兩岸社會整合的六大機制

1.互鑑互賞的交流整合機制

兩岸交流範圍持續擴大,交流次數、專案和層次不斷增加與提升,將有助於全面推動兩岸社會整合,交流、交換愈多,促成了「共同在場」,兩岸彼此相關性就愈高,交流越頻繁、深入,越能避免誤解,促進雙方互信程度提升,進而帶動更大幅度的交流,形成良性交流回圈。

另一方面,涂爾干的社會分工與社會團結整合,啓示我們在兩岸整合過程中,兩岸差異性的社會分工發展特徵,越發明顯越需要彼此說明、協調兩岸資源,推動兩岸金融經濟、社會、公共安全、民生建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建設兩岸更美好的共同體需要兩岸相互借鑑,實現優勢互補,在此過程中通過兩岸持續、善意的交流互動,才能重建「他者」的認知圖像,促成相互認可、欣賞 營造共同利益,逐步產生認同,爲兩岸社會融合奠定基礎。

2.發展共用的利益整合機制

利益是共同體建設的根基,也是維繫共同體存在的紐帶和發展的基本動力,利益使得參與兩岸社會整合的具體行動者獲得了持續動力,同時,也使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有了現實依歸,避免共同體建設成爲「空中樓閣」,使從事或投入到共同體建設的兩岸各方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也是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滿足兩岸人民日益豐富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基礎。此外,增強利益聯結能使兩岸遇到問題甚至產生衝突時,能夠保持理性與剋制,發揮緩衝器的作用,以利益爲核心的經濟整合是社會整合的基礎,社會整合則爲經濟利益整合提供深層次動力,例如:未來兩岸社會保障的整合,能夠爲從事兩岸經濟活動的臺商、臺幹臺青等創業就業者帶來極大便利,有助於降低經濟整合的成本。

建設利益共同體,首先要尋求和促成兩岸各個羣體、各個層次和領域的利益重合與交匯,尋找利益契合點,在此基礎上,營造共同協作獲取利益的雙贏思維,拓展兩岸持續深入合作的增長點,妥善處理解決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藉由合作更加高效地實現利益獲得,最終給兩岸參與各方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和獲得感。

3.包容式參與整合機制

兩岸交流交換,利益驅動突破了地理空間上的有形區隔,促成了「共同在場」,包容式參與是一種較高深度的交往形態或交往規則,有助於強化兩岸羣體間相互依存的共識,在實現「共同在場」之後,兩岸以何種心態實現相處、合作,並突破各種無形的隔閡,如認知、心理區隔等成爲關鍵迫切需要包容式參與整合機制。

首先,包容式參與意味着兩岸要摒棄偏見、開放胸襟、互相欣賞,才能互相支援、互惠合作,並求同存異、凝聚共識,在承認兩岸政治制度差異和理性認識兩岸社會差別的同時,更要回溯兩岸文化源流,深化兩岸共同情感,共謀兩岸發展新模式,在一箇中國原則下,尋找到各類「公約數」。

其次,爲了促成包容式參與,需要掃除制約兩岸民衆深入參與到對岸社會的各種政策和制度障礙,釋放權益給對岸民衆,出臺包容性社會政策,加強兩岸社會結構關聯度,提升相互嵌入程度 累積和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發展過程中的共同知識庫,發揮共同知識或新集體記憶的融合作用。

最後,包容式參與意味着分享,包括髮展機會共用與發展成果分享,包容式參與就是爲了團結兩岸社會,匯聚智慧、資源與力量,尤其是吸納臺灣地區各階層、各領域、各羣體和各社會組織,成爲兩岸共同體的建設者,促成廣泛、深層的參與,因而,兩岸命運共同體發展不僅僅關注自身,也要關注和照顧對方的感受和利益,實現共同發展,該機制有助於促成兩岸「他者」認知轉向「我們」的認知,而對「我們」內涵和範圍認知不斷擴大的過程,就是共同體形成的過程。

4.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溝通交往整合機制

兩岸社會整合必須有方向性,以增加共同性爲基礎,構建共同體爲目標,兩岸社會的交往不能停留在經濟利益層面,亟待昇華與內化,兩岸社會整合需要「理性的同一」,這依賴於兩岸社會交往理性的形成,這種交往理性是統一而非分裂的。「理性的同一」是相對於「強迫的同一」而言,它是基於理性認知基礎上所形成的心悅誠服的認同,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相互包容爲「理性的同一」奠定了基礎。

進一步地,基於共同認同的秩序與文化背景,兩岸社會成員、要素之間建立起溝通交往行爲,在正向互動中加深情感聯繫,達到對方期望的目的,經歷充分溝通、達成共識與共同行動所形成的「理性的同一」,有助於兩岸形成價值認知共同體。

在此過程中,個體意識與共同體價值不斷碰撞,個體會在「預設一致」情況下,做出與共同體相適應的交往行動,爲「理性的同一」奠定基礎。可見,在交流合作過程中,兩岸感情聯繫不斷加深,「一箇中國」符號不斷深化,兩岸共識不斷凝聚所形成的思想共識,將繼續指導兩岸活動,在意識與行動的遞進迴圈中,攜手勾畫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藍圖。

5.法律、法規、政策等制度整合機制

由於長期分離,兩岸發展出不同的政策制度體系,隨着社會交流合作的深入,兩岸交流互動中的共同性事務增加,使得公權力部門不可避免地要回應兩岸人員、經濟、技術等交流合作對制度創新與整合的需求,兩岸元素成爲兩岸制度、政策發展的新面向和新內容,兩岸針對共同事務所形成的政策制度,是因應兩岸人民共同生活的必然需求。

兩岸合作交流,需要不斷建立、完善法律法規,適應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新要求,減少法律空白或者制度斷裂所導致的不必要摩擦,同時,兩岸特定社會制度、法規的整合是鞏固和沉澱兩岸社會整合實踐成果的必然要求,它有助於減少兩岸社會整合的不確定性,降低整合成本,它可以是前瞻性設計,也可以是基於兩岸社會交流整合的新實踐,政策和社會制度層面的整合,對於兩岸人民之間的融合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政策、制度整合既可視爲兩岸宏觀結構性整合的外顯指標,更是中、微觀層面促進個體融合的強大動力來源。

6.規避「臺獨」失範等風險的社會控制機制

目前兩岸尚未結束軍事、政治的對抗狀態,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深受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影響,島內「臺獨」勢力的分離主義行徑從未消停,兩岸社會整合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擾甚至阻礙,在此情況下,對兩岸社會整合建設的破壞者,需要進行堅決抵制和懲罰,必須與背離兩岸社會整合方向的行爲做鬥爭,島內「臺獨」勢力不僅在兩岸間操弄、擴大原有社會分歧,還不斷製造新的分歧,以破壞兩岸社會整合。例如:島內「臺獨」勢力一直對大陸推動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努力進行歪曲,污名化大陸惠臺政策,最近又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大肆進行「以疫謀獨」的政治操弄等等。

因此,嚴防「臺獨」分裂勢力擡頭,掃除不利於兩岸社會整合的各種障礙,震懾兩岸社會整合的破壞者和破壞行爲,增加社會服從,才能維護兩岸人民的利益,確保社會整合順利進行,可見兩岸社會整合在引領正確價值取向的同時,更要通過法律規訓、懲罰等措施,爲島內「臺獨」政黨和「臺獨」分子的行爲活動劃定底線,保障兩岸社會整合實踐順利進行。

(二)兩岸社會整合機制內在關係

兩岸社會整合六大機制之間存在着緊密聯繫,互鑑互賞的交流整合機制是前提條件,兩岸走出相互隔絕狀態促成「共同在場」,推動最廣泛、最深入的互動交流是重要前提,發展共用的利益整合機制是基礎,包括經濟利益在內的各類利益,尤其是基於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利益整合,爲兩岸社會建立有機團結奠定了紮實基礎,經濟利基對社會整合具有基礎的決定性作用擴大共同利基,形成共同願景 對兩岸社會整合至關重要。

包容式參與整合機制是關鍵,通過兩岸各種接觸往來和社會交流,讓各類資源、要素在兩岸之間雙向流動、交換,實現初步整合,才能促成相互理解,共用知識、價值和規範等。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溝通交往整合機制,是提升保障了兩岸社會整合的方向,藉助交往、交換等實踐,進行理性的溝通,確保了兩岸社會整合方向的一致,形成了「理性的同一」制度整合機制,既有助於加速兩岸社會整合進程,又能鞏固和提升社會整合成果,制度整合有助於消解兩岸制度隔閡所帶來的潛在威脅,是一種正向整合。

同時,制度整合是制度化兩岸社會整合實踐成果的必然要求。遏制「臺獨」風險的社會控制機制是保障,是避免兩岸社會共同體建設失序的內在要求,島內「臺獨」勢力對共同體建設的阻礙、破壞一直存在,遏制「臺獨」才能爲兩岸社會整合提供良好的氛圍和有利環境。(圖一)

從理想類型上看,儘管六大機制貫穿於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再到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兩岸社會整合全過程,但在每個階段,各個機制發揮的重點略有不同。(圖/作者整理)

從理想類型上看,儘管六大機制貫穿於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再到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兩岸社會整合全過程,但在每個階段,各個機制發揮的重點略有不同。在交流發展階段,需要兩岸民衆樹立互鑑互賞的觀念,求同存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用開放合作的胸襟看待兩岸關係,爲兩岸的經濟社會交流合作提供各種便捷條件和環境。

四、兩岸社會整合的四大基礎路徑

整合路徑是整合機制應用到社會結構中具體化、可操作化的對策,是連接條件和結果的中間環節,如何有效推進兩岸社會整合,歷來是學界關注焦點,兩岸社會整合路徑就是遵循兩岸社會整合機制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具體的整合實踐,吸收已有研究洞見,筆者將兩岸社會整合路徑分爲利益整合路徑、文化整合路徑、制度整合路徑,以及社會整合路徑等四大基礎性路徑。

(一)利益整合路徑:深化產業合作 打造共同市場的利益共同體

利益整合就是要增強兩岸利益聯結度,形成利益共同體,在經濟領域表現爲深化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共同市場,便捷化各種生產要素在兩岸之間的流動,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要素配置水準,藉由兩岸經濟深度整合,實現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發展。

實現利益整合離不開兩岸公權力部門的跨界合作治理,特別是應用政策工具,例如ECFA的簽訂,促使兩岸經濟要素和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經濟發展規律表明,區域合作要比各自獨立發展擁有更高、更穩定的增長率,兩岸要樹立合作共贏理念,互利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經濟發展。

大陸已然處於世界經濟發展合作的中心,與大陸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繫,臺灣才能深度參與世界經濟整合,臺灣當局試圖繞開大陸,推動與大陸經濟脫鉤,註定是要失敗的,只有依託兩岸共同市場,才能防止臺灣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乃至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的窘境。

(二)文化整合路徑:文化與價值認同共同體

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是文化整合的主要路徑和基本方向,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傳統、習俗是兩岸的文化基因,深化兩岸文化整合,一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強調「根」的意識,凸顯兩岸歷史文化上的內在關係,激發文化認同上的共鳴,二是要發展適應兩岸社會交流、交往合作的新實踐,以中華文化爲內核,不斷生成、發展與共同體相適應的新文化、新傳統。

具體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首先要與「文化臺獨」做鬥爭,「臺獨」勢力殫精竭慮地推動各種「文化臺獨」行徑,試圖割裂兩岸在文化上的關聯。其次,要增進兩岸中華傳統文化的互動交流,兩岸同爲中華兒女,有相同的習俗習慣,應大力促成各種文化組織、活動、節日等的交流,在活動中回顧同根同源的祖先情緣。

(三)自上而下的制度整合路徑:制度共同體

制度整合爲兩岸社會整合提供方向指引,也能極大地推動兩岸社會整合的具體實踐,制度整合主體爲兩岸公權力部門 兩岸關係制度化是兩岸制度整合的主要內容,制度化是兩岸公權力部門因應兩岸關係發展需要,特別是兩岸人民的需要,在確立共同需求和目標基礎上,遵循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等規則,經協商談判,以簽署合作協定、備忘錄等制度化形式,鞏固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合作與共識,以期更好、更穩定地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實現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兩岸關係制度化有助於確保兩岸社會整合的有序性和穩定性,並通過制度內化,更好地凝聚兩岸共識和匯聚兩岸力量。

目前,兩岸關係制度化的主體是兩岸兩會,即大陸的海協會和臺灣的海基會,制度化表現形式爲兩岸之間簽訂的各種協定和備忘錄,兩岸關係制度化採用了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路徑,在不同領域進度略顯不一,整體上,經濟領域的制度化成果較爲豐碩,兩岸已經簽署了包括《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定》等23項協定,極大地促進了兩岸經濟合作。此外,在智慧財產權、共同打擊犯罪、食品安全、核電安全、醫藥衛生合作、人員交通往來等社會民生領域也簽署了相關協議,未來可在兩岸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組織交流等領域推進制度化建設。

相比之下,兩岸政治關係制度化程度十分不足,尤其是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缺乏政治互信,官方交流互動停擺,高階政治議題幾乎不可能納入協商談判,大陸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政策主張,希冀藉由兩岸之間各個政黨、各階層羣體、各社會團體組織等的民主協商,爲兩岸關係未來的制度安排貢獻力量,以期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制度化進程。

(四)自下而上的民間社會整合路徑:生活共同體

民間交流是兩岸關係破冰的先行者,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發展是任何力量所無法阻擋的,兩岸民間交流爲兩岸關係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和不絕的動力,兩岸民間交流大門自開啓之後,就不可能關上,只能越開越大、越開越好,民間交流是兩岸官方互動之外最重,也是最基礎的交流。當兩岸政治關係發展較好時,民間交流發揮着加速器的作用,而當兩岸政治關係緊張官方聯繫溝通機制停擺時,民間交流則發揮着穩定器的作用。

兩岸民間交流,要充分發揮陸生、臺生、臺商、臺幹、臺青等「兩岸族」的聯結和推動作用,讓其成爲種子,開拓更多互動領域,營造良好的交流生態,促成單向溝通發展爲雙向互動,提高互動頻次,拓展互動深度,藉由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爲形成有機鏈,共建兩岸有機體,增加兩岸互信,增強兩岸共同體的黏性。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整合的四大路徑在促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同時,也發揮着瓦解「臺獨」勢力分裂行徑的外溢功能。例如民進黨執政以來,不遺餘力地推進與大陸的經濟脫鉤,但據臺灣經濟主管部門統計顯示,2020年臺灣與大陸及香港的進出口貿易額爲2162.3億美元,佔臺灣進出口總額的34.2%且入超高達866.7億美元,其中,出口到大陸及香港的商品總額爲1514.5億美元,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臺灣對大陸市場依賴度更是創近五年新高。可見,兩岸利益整合不因民進黨當局的阻礙而停滯。

五、結 語

共同體的維持和再造是社會整合基本內涵,兩岸社會整合不是簡單的區域性整合,更需要結構性和文化性等多重整合,兩岸民衆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是兩岸社會整合的重要內涵,也是克服島內「臺獨」勢力阻撓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着力點。

目前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時代,求發展、促繁榮是兩岸人民的共同美好願望,兩岸社會整合是爲了建設更加美好的兩岸社會共同體,以滿足兩岸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日益緊密的當下,兩岸社會整合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通過系統分析兩岸社會整合的三個階段、六大機制和四大基本路徑可以發現,兩岸之間擁有的共同利益是兩岸社會整合的根本出發點。

在理性交流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彼此優點,互學互鑑,求同存異,最終實現兩岸民衆與兩岸社會結構多層次的良性互動,促成制度整合,營造有序和穩定的兩岸社會環境,需兩岸各政黨、社會組織、社會各階層積極主動建立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普遍聯繫。

(本文作者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經廈大臺灣研究集刊授權,中時新聞網摘錄精華刊出,標題與插題經中時新聞網改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