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暴露高濃度PM2.5傷腎

國衛院研究發現,PM2.5若能下降,將可降低肺癌、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等4種疾病死亡率,圖爲雙北地區眺望遠方時一片朦朧。(杜宜諳攝)

空污有害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環境部花費8年完成多項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長期暴露於高濃度PM2.5之下,腎臟功能會降低,PM2.5若能下降,將可降低肺癌、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等4種疾病死亡率。

這份研究並分析出PM2.5年平均濃度「最佳標準」,讓減量成本和健康成本達到最大效益,環境部參考這項實證結果,上月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標準值從現行的每立方公尺15微克加嚴爲每立方公尺12微克,趕上美國腳步。

近年國內外研究紛紛提出空氣污染物對人類疾病的影響,如PM2.5、O3、NO2等。國衛院和環境部自2015年起展開「政策科技綱要計劃」,提出適合臺灣的空品改善與標準值建議。

國衛院發現,近10年國內空氣污染逐漸改善,逐步降低對國人的健康衝擊。2007年到2017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10.23%,從每立方公尺31.7微克降到每立方公尺21.47微克;PM2.5的下降也讓慢性疾病死亡比率下降,包括肺癌減少4.26%、慢性阻塞性肺病6.91%、缺血性心臟病6.56%、中風7.31%。

國衛院研究並顯示,糖尿病患者長期暴露於較高濃度的PM2.5下,會降低腎臟過濾功能,但其他空污物無此影響。過去本土研究發現,PM2.5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視網膜病變、蛋白尿風險。因此建議將糖尿病患納入PM2.5長期反應的易感族羣。

減少空污,有助於提升國人平均餘命。國衛院分析,若將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每立方公尺12.5微克時,可讓減量成本和健康成本達到最大效益。若進一步調降至每立方公尺12.1微克時,即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三的Green等級。

因此,環境部今年4月29日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PM2.5年平均標準值由現行的每立方公尺15微克加嚴爲每立方公尺12微克,盼能在2030年達標,並同步下修O3、NO2、SO2及CO標準。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表示,我國比照美國修正,但美國花了15年纔有此幅度的修正,而臺灣只用了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