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溼易疲倦、食慾減 中醫師教1日常保健:還能防感冒

艾葉、小茴香、桂枝、乾薑都是常見的泡腳中藥材,除可增進下肢血液循環,也能驅寒祛溼。(南市醫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中醫認爲,體溼會讓人容易感到疲倦、食慾減低、水腫等,是許多的病痛的根源,除了三伏貼以外,泡腳也是一個簡單方便的居家保健方式。臺南市立醫院藥劑科藥師李芷君建議,除了單純使用熱水泡腳外,配以性味溫熱的中藥材所熬煮的藥液泡腳,也能增加驅寒祛溼的效果;但民衆仍需諮詢中醫師,選用適合自己體質泡腳的中藥材與使用劑量。

李芷君表示,中醫所說的體溼有內外之分,「內溼」多指脾虛溼盛氣機阻滯,常受到日常飲食喜好冷食、冰飲、性涼等食物所影響,脾虛類型的人消化能力較不好,代謝能力也較差;至於「外溼」是指由外在的環境所造成,如生活環境潮溼、長期吹冷氣、夏天雨季等。

李芷君認爲,泡腳時透過溫水刺激經絡,可以增進下肢血液循環,也有幫助安定心神改善失眠等問題。至於常見的泡腳中藥材,有:艾葉,性熱,可有效促進體內血液循環,讓體內的溼寒之氣排出體外;小茴香,性辛溫,泡腳可以通暢血氣,溫通經絡,對於改善虛寒、氣滯、血瘀等引起的經痛,有相當不錯的功效。

另外,桂枝,性辛溫,使用泡腳除可緩解手腳冰冷的症狀,本身的香氣也能舒緩精神;乾薑,性溫苦,可溫經止血,溫中止痛。姜還有祛寒祛風,能預防感冒及減輕風溼症狀。

至於泡腳前,應先將中藥材洗淨後浸泡約10分鐘,再加入1000c.c.的清水先煮沸後,再熬煮10至20分鐘,以確保藥效釋出;並於稍爲放涼後,再加水調至合適的溫度,即可泡腳使用。

李芷君強調,泡腳雖是簡單又有效的保健方式,但仍需注意水溫要適中,最適合的溫度大約38 ℃至 42℃;最好選用巿面上販賣的木桶、塑膠桶等,但要避免金屬器皿;泡腳時間應控制在15至30分鐘左右,輕微出汗爲佳,並非時間愈長愈好;泡腳時因下肢血容量增加,導致腸胃的供應減少,因此剛吃飽飯時不適宜泡腳;睡前泡腳則可幫助中樞神經放鬆、舒緩壓力,有利於睡眠質量的提升。